風箏最初的用途是什麼?美國人說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

2022-04-11     言語者

原標題:風箏最初的用途是什麼?美國人說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智慧物品,至今已2000餘年。最早的風箏相傳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是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取名為「木鳶」。它最初的用途是:傳遞信息,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還有測距、越險、載人等作用。後來墨翟的弟子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進而演進成為今日的多線風箏。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人們開始以紙做風箏,並稱為「紙鳶」。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晚唐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加上哨子,紙鳶飛上天空,風吹哨響,發出了類似古箏奏樂的聲音,動聽且悠長,人們便名之曰「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人們不僅將風箏做成鳥的樣子,還增加了蝴蝶、蜈蚣、美人等等豐富的形狀。這些形狀和圖案,不僅喜慶吉祥而且美觀,寄寓了人們的美好嚮往和追求。漸漸地,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也成了春季娛樂遊玩的一項活動。

現代的風箏更是花樣百出,但多由糨糊、紙刀、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等物品製作。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地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飛行器如飛機、火箭、飛彈、衛星、宇宙飛船等都有風箏的影子,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風箏是有線的,控制器掌握在放風箏的人的手裡,而飛機、火箭、核彈、衛星、飛船等是「無線」的,但控制器依然掌握在人的手裡,只是這些人變成了科技工作者。

歡迎留言、點贊、轉發、評論!關注【言語者】,了解更多未知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e8bf1226a2e994fe4958a3a2b355c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