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嫦娥六號標誌性成果令人驚喜

2024-06-27     光明網

剛剛結束了53天月背之旅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已運抵北京並「開箱取寶」。

嫦娥六號任務有哪些創新之處?探測器在月背收穫如何?國際載荷帶回了哪些「紀念品」?國家航天局等單位在2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答案。

6月26日下午,科研人員對嫦娥六號返回器進行開艙,檢驗關鍵技術指標完成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創新:實現「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

月球背面無法直接與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採樣和著陸必須依靠中繼星。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說,這對深空通信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驗證和提升。

此外,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還面臨地形複雜等挑戰,加大了任務實施的難度和風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益明說,考慮到月背的光照、測控條件等多種約束,設計了逆行的軌道飛行方案,做到了整個系統設計最優、最高效。

「我們把探測器、火箭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說,「在嫦娥六號執行任務前,我們把上天產品和地面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進行深入梳理,使整個系統能夠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

人們關心,嫦娥六號帶回多少月壤?胡浩透露,嫦娥六號樣品容器可容納2公斤左右月球樣品。月背採集到的月壤狀態和月球正面月壤細膩、鬆散的狀態「似乎不太一樣」。

據了解,取回的月壤重量很快將對外公布。

6月4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螢幕上拍攝的嫦娥六號取樣回放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探秘:傳回科學數據「大禮包」。

此次一同「搭車」月背旅行的,還有來自歐空局、法國、義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國際科學載荷。

5月8日,在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近月制動後,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離,拍攝並成功回傳了月球影像圖;5月1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數據。

其他3個國際載荷,則在嫦娥六號著陸月球後順利開展工作。

其中,義大利雷射角反射器狀態正常,法國氡氣探測儀在月面工作時間達32小時,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在月面工作3小時50分鐘。

「這幾台國際載荷工作都非常出色。」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劉雲峰說。

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後續: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劉雲峰介紹,國家航天局先後制定了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和月球樣品及科學數據的國際合作實施細則,詳細公布了月球樣品研究的申請流程和開展月球樣品國際合作的具體信息。「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此外,嫦娥七號任務已經遴選了6台國際載荷;嫦娥八號任務向國際社會提供約200公斤的載荷搭載空間,已收到30餘份合作申請。

在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中,國家航天局已經與1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就未來項目的任務、設計、聯合實施和科學數據共享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深空浩瀚無垠,人類求索無限。卞志剛說,後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我們期待與更多國際同行攜手,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

策劃:陳芳

記者:溫競華、宋晨、徐鵬航

編輯:劉媛媛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e82620fcb371bb7c149cfe10a80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