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文為做飯11年,組織為他分配工作,縣長和廠長都不當

2022-08-24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李開文為做飯11年,組織為他分配工作,縣長和廠長都不當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我們敬愛的毛主席也是如此!衛士李銀橋回憶:毛主席生活簡樸,對物質生活沒有什麼要求,但他有一項「嗜好」,那就是愛吃紅燒肉。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會如此喜歡這道菜呢?其實這跟一個名叫李開文的人有關。李開文是炊事班的老班長,在毛主席身邊做飯11年,一直兢兢業業,就算後來回到家鄉,也都堅持本心,沒有絲毫動搖。

1898年6月26日,李開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槐樹灣鄉的一個小山村裡。他的父母都是農民,由於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李開文很小的時候,就主動幫助父母干農活,那時候,田間地頭,到處都有李開文奔跑的身影。

16歲那年,為了貼補家用,李開文跑到當地的窯廠做工,繁重的工作,鍛鍊了李開文的一雙鐵腳板。雖然他的個子不高,但力氣卻不小,幾十上百斤的擔子扛在肩上,能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健步如飛。

這樣平凡普通的生活一天天過去,儘管李開文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但家人的生活還是沒有得到改善。他曾嘗試過許多種辦法,但依然看不到希望,直到那一年,紅軍來到了他的村子,給他帶來了光明和希望,35歲的李開文毅然決然地加入到紅軍的隊伍中。

這是李開文第一次離開大別山,離開自己的家人,一走就是17年。曾經有人問他:「當時隊伍就在你家屋後,為什麼沒有去告別。」李開文搖了搖頭說:「不敢,當時妻子剛剛生下雙胞胎,只要我一進去,可能就捨不得離開了。」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隊伍越走越遠,周圍的景象也逐漸變得陌生,李開文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長征的道路,是無數紅軍用鮮血換來的。那個時候,前有伏兵,後有追兵,每一名紅軍戰士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艱苦的條件,讓很多人想要放棄。有一次,李開文發現同在擔架班的一名老鄉想要離開,他快速沖了上去,一把抓住那名老鄉,吼道:「你想要做什麼?是想中途放棄嗎?」

老鄉苦苦哀求,對李開文說:「我可能快撐不住了,我想要回去,放我回去吧。」聽到老鄉的話後,李開文鬆開了手,他說:「你怎麼這麼糊塗啊,回去能做什麼?被敵人抓住嗎?我們只有一直走,殺出一條血路,才有可能成功。」

老鄉呆坐在地上,不說一句話,良久,他重新振作精神,和李開文一起跟上了部隊。

長征路上,處處都有危險,身為擔架兵的李開文,可以說是在鬼門關上走了一趟。

那時,敵人對我軍進行了封鎖,戰鬥一觸即發,身為擔架兵的李開文負責運送傷員。有一次,他抬著一名傷員一口氣跑了30多公里,就在他想要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一股巨大的熱浪將他掀飛。

他吐出一口鮮血,馬上跑到傷員身邊,將他背起繼續撤離。敵人還在身後窮追不捨,已經受傷的李開文速度越來越慢,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他跑進了一旁的樹林,敵人失去目標後便離開了,李開文也因此躲過了一劫。

他在樹林裡躲了一段時間,發現外面的聲音逐漸變小,於是便想著出去尋找大部隊。然而就在他走出後不久,眼看就要跟上大部隊的時候,敵人開著飛機追了上來。

一顆炮彈落在了李開文的身邊,伴隨著一聲巨響,硝煙四起,泥土飛濺,等到煙霧散盡的時候,再也看不到李開文的身影,這時飛機也飛走了。

戰士們全部都沖了過去,發現李開文已經被落下的泥土掩埋,大家一起動手,將李開文扒了出來。此時的李開文臉色蒼白,不省人事,大家都以為他已經犧牲了。

這時,人群中出現一聲哭喊,只見一名擔架班的戰士擠進人群,徑直走到李開文的身邊,一把抱起他,痛哭不止。周圍的戰士看到後,也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這個擔架班的戰士,正是之前想要離開的老鄉。他一邊痛哭,一邊對著李開文大喊:「李班長,你可不能就這麼走了啊,我們不是說好了,要一起殺出一條血路嗎?」

說完後,他下意識地將手指放在李開文的鼻前,發現還有一股微弱的呼吸,他高興極了,大喊道:「快來人啊,李班長還活著。」

就這樣,在大家的共同救治下,李開文終於睜開了眼睛。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之後的那段時間,李開文被帶到了四川省通江縣的醫院進行醫治。

醫院裡,李開文整天悶悶不樂,因為醫生告訴他,由於這次受傷嚴重,可能沒有辦法再參加戰鬥了。對於一名戰士來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痛苦的呢?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李開文的身體也在逐漸恢復,他每天望著窗外,回憶之前經歷的點點滴滴。他不斷告訴自己,一定還有機會留在部隊的。

出院以後,李開文立刻前往尋找部隊,幸運的是,這次尋找很順利,沒有經過多少波折便找到了原來的部隊。

那天,李開文找到團長,鄭重地說:「團長,給我一支槍,我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團長也很為難,他告訴李開文:「你現在的身體狀況可能沒有辦法再戰鬥了,不能成為一名戰士,甚至連擔架班也去不了。」

李開文聽到後先是一愣,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問團長:「還有別的辦法嗎?」團長搖了搖頭,看見李開文有些失望,鼓勵他說:「你可以給大家生火做飯啊。」

李開文沒有再說什麼,只是默默地低下了頭,看到這裡,團長大聲地問道:「怎麼,不想去嗎?」李開文連忙搖頭,說:「我去,只要能留在部隊,讓我做什麼都可以。」團長聽到李開文的話後,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就這樣,李開文當上了紅軍的炊事員,也正是因為這次的改變,讓他和毛主席結下了不解之緣。

成為紅軍炊事員以後,李開文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他認真將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絕不馬虎了事。過草地的時候物資匱乏,環境也比較惡劣,有時候還會出現暴雨的情況。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火做飯的枯草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小心被淋濕,會大大影響做飯的速度,國民黨的追兵可不會給紅軍太多的時候。

很多時候,飯做到一半,國民黨追兵趁機殺來,紅軍戰士就不得不立刻撤離。在長征路上,李開文所在的炊事班,每次都是第一個生起火來,而且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柴火短缺的情況。

細心的紅軍戰士發現,每當行軍的時候,李開文的肚子就會變得浮腫,走路會比較困難,但是宿營一晚之後,他又完好如初,這讓大家都很不解,開始尋找原因。

不久後,這件事情的原因終於被大家找到。原來,身為炊事員的李開文,為了不讓引火用的枯草被打濕,就把它們全部都放在身上,有些已經被打濕的枯草,經過李開文的體溫烘乾,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這些枯草在每個夜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迅速解決了戰士們的吃飯問題,還可以隨時生火取暖,讓眾多戰士免受寒冷的侵襲。

有人發出感嘆:「李班長的肚子不是浮腫,而是塞進了大家的救命草,因為有了這些草,我們才能很快吃上飯。」

那個時候,除了枯草的問題需要解決以外,還有食物的問題需要解決。每次到達新的宿營地,不管食物是否充足,李開文都會去附近尋找能吃的野菜,比如苦馬菜。這些野菜會被李開文保存起來,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這可是大家的救命菜。

長征的那段歲月雖然艱苦,但大家都沒有放棄,他們各自分工,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駛去,這就是長征的精神之一。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那個時候,李開文收到了組織的命令,將他調到中央軍擔任炊事員的職務。來到延安以後,他又直接被分配到黨中央機關工作,成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長。

這一系列的變化,並沒有使得李開文驕傲自滿,他依然堅守本心,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曾經有人問他:「你現在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員,一定會感到驕傲吧?」李開文聽到後連忙擺手說:「我哪裡敢驕傲,毛主席從來都不搞特殊,他身上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再說我也不只是給毛主席做飯,還有周總理,陳雲部長等領導。」

在中央特灶班的那段日子裡,李開文從毛主席身上學到了很多,隨著進一步的接觸,李開文逐漸明白了毛主席的作息規律。很多時候工作到深夜,飯菜已經冷了,也沒見毛主席來取,這時,細心的李開文就會將那些飯菜熱一遍,然後親自送過去。

一個冬天的夜晚,天氣寒冷,毛主席的一個舉動,讓李開文記了一輩子。當時,毛主席像往常一樣工作到深夜還沒有吃飯,李開文見狀,把飯菜熱好之後就給毛主席送過去。

他來到毛主席居住的窯洞門口,推開門,一股冷風吹了進去,穿著單薄的李開文不由得直打哆嗦。這時,毛主席剛好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到了眼前的這一幕。

他對李開文說:「老班長,天氣寒冷,要多穿點衣服。」說著,就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遞給了李開文。李開文見狀,趕緊將飯菜放下,連忙擺手說道:「不冷不冷,我已經習慣了。」

毛主席看到後,依然將手中的羊皮背心遞給李開文,執意要他穿上。李開文推脫不了,只好按照毛主席說的那樣做。當他穿上的那一刻,不僅身體感到溫暖,心裡更是溫暖。

見李開文穿上了自己送的羊皮背心,毛主席笑了,他說:「這才對嘛,你個子小,不抗凍,凍壞了我就吃不上你做的那道菜了。」

李開文一聽,忙問:「主席說的是哪道菜?」毛主席回答道:「當然是紅燒肉啊。」這個回答讓李開文有些不好意思,其實原本李開文並不會做紅燒肉,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聽說毛主席是湖南人,最愛吃紅燒肉,於是他便跑到隔壁炊事班請教大廚,這才學會了製作紅燒肉。

第一次製作紅燒肉的李開文顯得有些緊張,難免會出現一些狀況,當紅燒肉做好之後,李開文又覺得拿不出手,但值得高興的是,毛主席吃完以後,給予很高的評價,這也在無形之中給了李開文無限的鼓勵。

回去的路上,李開文穿著毛主席送的羊皮背心異常高興,當他來到灶間時,看見一名年輕的小戰士穿著也很單薄。於是,李開文便將毛主席送給他的羊皮背心送給了那名小戰士。

1942年,蔣介石對延安實行了封鎖計劃,不讓物資流進延安,想要困死那些戰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主席倡導大家積極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來,開墾荒地,自給自足,而大家也都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投身到轟轟烈烈的生產運動中來。

那個時候,中央特灶班只有七名成員,這些人大多年輕力壯,只有李開文年紀比較大。於是大家一起商量,不讓李開文下地,讓他專門負責燒水做飯。

留在家裡的李開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他除了日常的生火做飯以外,還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每天要做七雙草鞋,當這些做好的草鞋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李開文就會把它們送給那些勞動的戰士,為此,很多人都穿上了李開文做的草鞋。

後來,胡宗南糾集大量兵力,想要偷襲延安,毛主席得到情報後,立即下令撤退,那一年,李開文50歲,他跟著毛主席轉戰來到陝北。

三月的陝北,天氣還是很寒冷,黃土高原上到處找不到食物,這可急壞了李開文,他每次見到毛主席吃飯都沒有菜,心裡十分不好受。

一天夜裡,李開文下定決心,他要去做一件危險的事。只見他帶著兩名小戰士,趁著夜色的掩護來到了敵占區。原來,由於當時撤退比較急,很多食物都來不及收拾,於是李開文便將它們藏在了一個山洞中,想日後再回去取。

當時是半夜,很多敵人已經睡著,哨兵們的精神狀態也不是很好,所以,食物很順利就被取了出來,李開文等人不敢久留,帶著這些取出的食物飛奔回到了部隊。

一路上,李開文心情大好,他只要一想到毛主席的飲食能得到改善,就抑制不住地開心。

第二天,毛主席發現餐桌上突然多了很多食物,一看就知道不對勁,於是趕緊叫人將李開文找來。毛主席嚴肅地問李開文:「這些食物都是哪來的?」李開文一五一十地回答道:「敵占區拿來的,原來走的時候存了一些食物,昨天晚上去取的。」

毛主席一聽,瞬間放下了筷子,沉下臉說道:「你知道敵占區有多危險嗎?萬一被敵人發現,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李開文低著頭不說話,過了一會,毛主席的氣也消了,他看了看李開文,對著大家說:「來,大家吃飯,不要辜負了老班長的一片心意,這些都是他豁出命帶回來的。」

看著毛主席重新拿起了筷子,李開文很高興,他知道,毛主席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安危。

後來,李開文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到幹部學校學習,這段學習的時間,也就沒有陪在毛主席的身邊。不過,他依然沒有忘記毛主席的教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眼界。

1949年7月,從幹部學校畢業回來的李開文來到了中央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時任群工部部長的李維漢是李開文的老熟人,他對李開文說:「老李,如今苦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你也該享受享受甘甜了,組織決定派你到天津糖廠當副廠長。」

李開文一聽,忙問道:「那個糖廠有多少人?」李維漢回答道:「大概1000多人吧。」聽到李維漢的回答後,李開文直搖頭,大聲說道:「不行不行,我沒有辦法管理這麼多人,還是留給其他有能力的人吧,我想回到大別山。」

李維漢十分不理解,多次勸他不要放棄,但李開文心意已決,執意要回到大別山。回去之前,他考慮到路途遙遠,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再見到毛主席,於是他決定去見一見毛主席,和他告個別。

當毛主席聽說李開文放棄優越的工作,一心想要回到大別山的時候,他笑著說:「你這是想家了嗎?」李開文回答道:「主席,我知道自己不是當廠長的料,想將這個職位留給有能力的年輕人,而且離開家鄉這麼久了,如今年紀越來越大,也該回去看看了。」

毛主席聽完後,心裡很是欣慰,囑咐李開文一定要多給他寫信。就這樣,李開文告別了毛主席,回到了大別山。

回到大別山以後,安徽的有關部門想讓李開文去金寨縣當副縣長,李開文聽到後連忙拒絕,他說:「一個縣最少都有幾十萬人,我可沒有這麼大的本事擔起這個擔子。」當地的領導本來還想勸勸李開文,但見他如此堅決,也就只好放棄了。

後來,李開文來到了響山寺糧站,成為了糧站的站長。說是站長,但李開文做的工作卻不少,每次一有髒活累活,他都是沖在最前面,起到了模範帶頭的作用。

在那個糧站,每一名工人都很尊敬和愛戴李開文,不僅僅是因為他比較年長,更多的原因是被李開文身上的精神所折服。

1956年年底,李開文因為當選全國糧食系統的勞動模範,來到了北京參加大會。大會上,毛主席對李開文說:「我們的老班長又回來了,真了不起,這次回去,竟然獲得了一個勞動模範。」

大會結束以後,毛主席邀請李開文去家裡吃飯,他看見李開文還是穿得很單薄,於是便將自己的毛皮大衣和毛皮鞋送給了李開文,這次李開文沒有拒絕,他接過毛主席的禮物,感動地落下眼淚。

1992年2月29日,李開文因病去世,安葬在響山寺的後山。他這一生都過得樸素踏實,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他散發的精神,將會指引更多的年輕人奮進向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deebddefeb5c1c17202254ea58f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