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馬建國:尋光之旅

2023-12-26     大邑檢察

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馬建國:尋光之旅

尋光之旅

——記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漠河市立人學校校長馬建國

馬建國(左二)為學生輔導功課。

馬建國(左)在向前來調研的黑龍江省檢察院大興安嶺分院檢察長劉兆達展示學校的榮譽牆。

北緯53度,是漠河的緯度。記者剛下車,白茫茫的雪地上跑來一個身影:「今晚能看到北極光,留下一起欣賞吧!」初見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漠河市立人學校校長馬建國,記者就深切感受到這個山東漢子洋溢的熱情。

馬建國今年50歲,老家在山東菏澤,1997年,從黑龍江省克山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便隻身留在祖國北疆,成為北極鎮中心學校的一名教師。「我上大學時,一位老師告訴我,漠河是我們國家唯一可以看到極光的地方。大學畢業後,我一路向北踏上尋光之旅,曾經我也有機會離開,但孩子們需要我,我放不下他們。」當記者問馬建國為何在這個邊陲小城堅守這麼多年,他回答道。

從縣城到村裡不通公路,80多公里的路程要三個半小時才能到達;村裡用柴油機限時供電,晚上漆黑一片;北極村的冬天來得早,從9月底開始飄雪,長達六七個月,最低氣溫達零下四五十攝氏度,而教室里只有一個大油桶改造的鐵爐子,靠燒柴取暖……

更令馬建國憂心的是,這裡的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對此,馬建國常常利用放學後的時間給學生們「開小灶」。遇上村裡農忙時節,家長們無法顧及孩子,馬建國還要給孩子們上晚自習。

2007年一個冬夜,馬建國下了晚自習走路回家,天寒地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右腿粉碎性骨折。醫生告訴他要臥床休息,但在家待了一個多星期,馬建國就拄著雙拐一路挪到學校。因為班裡30多名學生臨近中考,他心裡著急。

「我一回到班裡,孩子們特別高興。看我堅持上課,他們也非常努力。」馬建國說,那年,全班有6個孩子考進重點高中,創下全鄉鎮歷年來最好成績。同年,他獲評「全國優秀教師」。

2013年,馬建國擔任北極鎮中心學校校長。在他的堅持下,學校每學期都拿出一部分經費,安排教師到省里的先進學校學習。通過學習交流,學校的教師們借鑑先進辦學經驗,不斷完善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2021年,馬建國榮獲全國「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在北極鎮中心學校工作25年後,2022年9月,馬建國被調到漠河市立人學校擔任校長。來到立人學校後,他秉承「創辦北緯53°有溫度的教育」這一理念,帶領同事創建「做紅燭先鋒 育紅色精英」黨建品牌,提出「七彩德育」作為「底色教育」的德育板塊,把培養具有「七立品格」(立身、立志、立德、立才、立業、立功、立言)的少年作為德育總目標。在馬建國帶領下,學校先後獲得「黑龍江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大興安嶺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馬建國一直非常關注教育問題。「一個國家能否稱得上教育強國、科技強國,關鍵要看自主人才培養能否支撐國家參與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馬建國認為,在守住教育公平底線的基礎上,要更加關注「兩端」:一端是對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開闢和暢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綠色通道」,滿足科技創新的所急所需;另一端是要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推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機制改革,培養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採訪中,馬建國告訴記者,黑龍江邊境地區地域偏遠,自然條件艱苦,優質教育資源「引進難」。「漠河市作為我國最北、緯度最高、氣候最冷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基礎條件較差,經濟相對落後,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在校學生數不斷下滑,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困難。」

「我希望國家給予邊境縣考生更多的優惠政策,幫助邊境地區考生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身在最北、堅守最北!作為基層教育代表,我也將以助力邊疆教育發展為己任,努力讓邊疆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展望未來,馬建國滿懷期待地說。

(檢察日報 韓兵 聶穎 趙偉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d6095bb03ebedff75a094b8db295f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