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鬆弛感第一城背後的外資經濟

2023-10-03     正解局

原標題:天津:鬆弛感第一城背後的外資經濟

今年夏天,獅子林橋跳水的大爺們把天津給帶火了。

很長的時間裡,天津雖然貴為四個直轄市之一,但總是不及北上廣深那麼搶眼,甚至也不及重慶惹人注意。

前幾年,經濟也被南京趕超,GDP跌出前10,更是一度令人感到唏噓。

天津跳水大爺火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發現,天津仍有味道。

天津閒適的城市氛圍造就了天津人「生活一分鐘,就要快樂60秒」的性格,跳水大爺就是一個代表。

實際上,在天津的隨遇而安、鬆弛感的背後,藏著天津的進取心。

就在人們沉浸於跳水大爺帶來的歡樂的時候,天津人也在「悶聲發大財」。

今年上半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空客和中國航空簽訂一筆價值1300多億元的大單,中航向空客批量購買了160架民用飛機。

而空客也決定在天津濱海新區增加一條生產線,這讓天津總裝廠的產能直接翻倍,大幅提升在民航領域的占有率。

不僅如此,中法還簽訂了價值200億美元的船舶大單,由中船集團承建16艘大型船舶,其中中船天津將承建6艘。

天津的實力,遠超很多人的認知。

天津空客總裝線

天津曾是一個可與十里洋場大上海比肩的遠東名城,一直以來,它的整體發展水平一點都不低。

擁有山脈、海洋與河流的天津,最引以為傲的當屬在153公里海岸線建成的世界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這是鐵路與公路交通運輸樞紐。

早在北洋大學時代,天津就藉助海、河相通的碼頭,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

天津開埠時的港口

估衣街、大胡同、勸業場、百貨大樓、起士林等一眾覆蓋華北地區的商業中心就是在那個時候崛起。

之後,家喻戶曉的飛鴿自行車、海鷗手錶、牡丹縫紉機等,都是天津人引以為豪的底氣,也是天津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的很好證明。

自工商業起家的那時起,天津人就形成了擅於交際、長於應酬的特點,有志書中說天津人中「逐末者多」,指的是天津人能說會道,正是後來俗話說的「京油子,衛嘴子」。

基於能說會道,相聲等天津文化也興起的很早,天津人很早便滋生了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港口以及運河的漕運又形成了天津人「講究吃」的特點,南方的漕糧、飲食文化隨著漕運和港口進入天津,加上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東南西北的牛羊海鮮、美味佳肴應有盡有。

一句「吃盡穿絕天津衛」,代表著過去長達一百多年裡,在吃這件事上風光無限的老天津人們。

近代天津的飲食環境(資料圖片)

正因為港口優勢,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等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就是在那時迎來了城市崛起的機遇。

天津開始向擁有先進技術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開放型、多功能的經濟中心和現代化港口城市的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天津國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穩步提高,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1.5%、10.5%和10.7%。

到1986年末,天津在全國經濟建設中居於重要地位。

1980-1986年間,天津累計上繳中央財政162.28億元,1986年,在40種工業主要產品中,天津產、銷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20種。

這一時期,天津還發展了一批新興行業,擴大利用外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得到了一輪改善。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視察說:「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問題。」

隨後,他又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揮毫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自那時起,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康師傅、豐田、大眾、三星、雀巢等眾多跨國巨頭企業瞄準天津,先後在天津開發區建廠,形成了外資經濟「強磁場」。

中鐵、中遠、中石油、中能源等五百強央企也在開發區重點布局。

摩托羅拉天津工廠

1987年10月,摩托羅拉一位資深副總裁帶兩名高級助手來到中國,前往天津開發區實地考察。

當時天津開發區仍被大片鹽鹼地包圍,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酒店。

一番走訪考察之後,摩托羅拉方面人員認為,當時天津開發區的條件並不能完全滿足投資需要,但時任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迪生對摩托羅拉、對半導體的熟悉,讓他們對天津開發區依然有著濃厚的興趣。

1992年,中國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天津開發區與摩托羅拉的談判也有了最終的結果。

同年,摩托羅拉這個世界通信產業巨頭,以1.2億美元完成了在天津開發區內的投資註冊手續,成為成功進入中國的第一家以高科技為主的獨資大型跨國公司。

前摩托羅拉全球資深副總裁蔡國雄曾透露,「進駐天津第一年本來預計是虧本的,沒想到第一年傳呼機就賺錢了,證明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對於通信產品的巨大需求。」

以摩托羅拉為代表的天津半導體產業,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基於此,天津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後來,國家提出建設「環渤海經濟圈」,以此來拉動整個北方經濟。

位於其中的天津,可謂一顆閃耀的明珠,不僅坐擁北方最大港口,還毗鄰首都北京,可以說區位條件得天獨厚。

而且,天津在自然資源、產業基礎與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都幾乎沒有短板。

於是,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的基礎上,濱海新區醞釀而生。

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際金融海嘯衝擊之下,天津經濟增速儘管有所放緩,但韌性依舊不減。

2000年之後的幾年,天津的GDP增速一度高於全國,曾經高達13.63%的年均增速更是大幅度領先全國GDP9.42%的年均增速。

天津港

前幾年,天津可以說遇到了極為侷促的情況:GDP數據被大大壓縮。

很多人認為天津的產業優勢不夠明顯,天津的經濟總量有近一半都是來自工業,依然以石化、鋼鐵等傳統重工業為主,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升級。

也有人認為,天津的尷尬之處在於,論資源,比不上北京;論市場,不如粵浙蘇。

而天津,也開始創造蝶變。

航空產業是天津濱海新區旗下天津港保稅區的支柱產業,如今已形成航空製造、航空維修、航空物流、航空服務四個領域產業鏈,先後吸引60多個航空項目落戶,成為國內重要的航空產業基地。

空客組裝車間

天津是繼土魯斯、漢堡、西雅圖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既能總裝交付單通道飛機,同時又具備雙通道飛機完成和交付能力的城市。

這已經成為天津眾多閃亮名片當中的突出一張。

時至今日,天津再一次逐漸成為外資經濟的「磁場」,要從2006年說起。

那一年,天津憑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政策、區位、人才等優勢,從4個國內競爭城市中脫穎而出,承接空客總裝線在中國的建設。

當年10月26日,空客在北京與由天津港保稅區、中國航空工業等組成的中方聯合體簽署框架協議。

一年後的5月15日,空客A320天津總裝線正式開工,這是空客公司在歐洲以外設立的第一條A320系列飛機生產線。

當時,在很多人看來,這只是一種嘗試性的做法,誰曾想日後越來越成熟。

2008年,該總裝線投入運營,2009年,首架飛機交付,圍繞A320系列飛機天津總裝線,航空工業承擔了機翼製造、機身系統裝配等項目,實現了向總裝線「門對門」交付。

自2008年空客天津第一條總裝線投入運營以來,航空工業依託航空全產業鏈製造創新優勢,分階段實現了向總裝線交付完整A320機翼。

2014年起,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裝配的機翼完全來自航空工業。

到了2017年,空客A330寬體機完成和交付中心在天津啟用。

2019年,航空工業與空客簽署A320機身系統裝配項目,將工業合作拓展至機身領域。

現如今看來,當初的做法頗具前瞻性。

空客公司在中國市場每年保持著12%到13%的增長速度,這也反映出十幾年來,中國航空工業和航空市場在全球所處地位的變化。

空客公司與天津的合作也從單通道的總裝線,發展到建立雙通道飛機完成及交付中心,以及現在正在建設的直升機總裝線,合作空間越來越大。

以空客A320項目落戶為標誌,天津港保稅區航空產業起步發展,2022年,保稅區航空產業產值繼續保持近30%的快速增長。

而選擇天津,主要因為天津靠海,便於機頭和機身的運輸。

多年來產業的投入使得天津的航空組裝供應鏈已經成熟。

不僅如此,在航空總裝線周圍,天津還有航天太空器、衛星、無人機、直升機、大火箭等航空航天項目,還有一大批諸如航空維修改裝培訓等配套企業,形成航空航天集群化產業。

時隔多年,觸摸世界經濟脈動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再次選擇天津,這背後正是這座城市與世界的對話窗口愈開愈大,天津已然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

2023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航空巨頭空客之外,近年來,一汽豐田、生物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德國漢特曼集團、法亞集團、施耐德電氣集團等近2萬家外資企業「落子」天津,並不斷「加碼」投資力度。

創新發展的環境吸引更多外資企業盯上天津,讓天津發展的馬太效應顯現。

現在的天津,圍繞新材料新醫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繼續做大市場,不斷招商,拓展項目總量。

可以說,底子不薄的天津,其實不缺經濟韌性,然而在「悶聲發大財」的路上,只是需要爆點來吸引人注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d25b8f52620318a6cd37d4977ff1b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