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的真實典故,「割發代首」,曹操的真實用意

2022-06-23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三國歷史的真實典故,「割發代首」,曹操的真實用意

據 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割發代首的典故是真實有過的事情,三國時期 曹操攻打宛城時,經過麥田,看到田中 麥子已經成熟,於是傳令三軍,令,如有軍士,將士不尊重農民的勞動果實私自踐踏者,斬!不論是誰都不能違抗此命令。 話音剛落不久,曹操所乘的馬突然受驚沖入麥田之中,於是曹操,傳來行軍主簿,問他自己該治什麼罪,主簿的回答非常機制,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曹操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已身為一軍之帥,雖免去死罪但也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於是拿起劍來割斷頭髮投擲。以「割發代首」為士兵們嚴明了軍紀。

曹操通過自己無心誤犯的軍戒,向士兵們詮釋了軍令如山,紀律嚴明,讓士兵們知道,即使是自己的無心之過也逃脫不了,在戰鬥中失利的責任。 同時通過自己「割發代首」 向士兵們表達了軍中人人一樣,無貴賤輩分之分,不管是誰違反了軍令都必將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曹操也通過了這件事 肅立起自己在軍中威信,為士兵以後的行為準則做出規範,制定了鐵的紀律為以後戰役的無往不勝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事實證明,曹操的這舉動是真實有效的,宛城之戰雖然曹操失敗,但將士們撤退有序,面對強敵拚命搏殺,保護曹操突出重圍,戰鬥中無一將敗逃,投降都皆數力戰而死。

三國志 曹操並非三國演繹中所講的那樣,小人,奸臣,曹操是一名有著高瞻遠矚之人,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論三國曹操為天下英雄,是最當之無愧的。 曹操在攻取袁紹,平定北方之後,,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為當時的北方農業做 出了傑出貢獻,又禮賢下士,招募英才,為魏國的建立奠定紮實的基礎,成為以後三國鼎立中最強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b200eb7710405b79dd56959a94aa8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