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個學生,孔子為什麼單單寵他一個

2019-09-10     高廣銀

孔子有3千多學生,有的人很富,如子貢、冉求;有的人很貧窮,如顏回、原思;有的人出身貴族,如孟懿子、孟武伯;有的人出身平民,如子路,這個「卞之野人」。

「差學生」子路

孔子學生中能夠被歷史留下名字的也就幾十位,但是最讓孔子牽腸掛肚的無疑是學生子路,子路性格很像歷史上的李逵,性格暴虐,而且有粗獷的俠客精神,但是不會像李逵一樣濫殺無辜,和孔子所教大部分學生都「格格不入」。

子路第一次見到孔子的時候,孔子問他有什麼愛好,子路就說:「我喜歡長劍。」孔子當時沒有反應過來,於是接著問「我問的是你打算在我這裡學什麼?」

可是子路接著說:「學習有用嗎?竹子天生就是直的,砍下來就能夠當作箭的杆子,射出去就能夠穿透人的皮革。」

和後來的儒生不同,當時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他不但知識淵博,射箭也是一等一的高手。於是孔子問子路:「如果竹竿上裝上羽毛,箭頭進行打磨,是不是飛得更遠,射得更深呢?」子路覺得孔子的話有道理,便留下來和孔子一同學習。

喜歡唱反調的子路

佛肸(bì 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召見孔子,而孔子也想去,子路就說:「佛肸占據中牟謀反,而您以前也說過,為非作歹之人,君子是不能去的,那麼您現在想去,該如何解釋呢?」孔子就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是不是就是說,堅硬的東西怎麼磨都不會壞了呢?潔白的東西怎麼染都不會黑嗎?難道我就是一個葫蘆,是掛在那兒欣賞,而不能食用的嗎?」

佛肸是晉國大夫范氏的家臣,任中牟城的主事,當時晉國,范氏、中行氏與趙氏三家有衝突,希望孔子能夠加入自己的陣營,幫助它們提高聲勢。也有人拿這段說事,認為孔子嘴上談忠君,實際上想成為亂黨。

而孔子認為,這是子路在犯軸,不理解他,佛肸叛的是季氏,而不是魯國。這是一個難得削弱季氏家族的機會,為什麼不去呢?孔子想參與不是公山弗擾,而是為了魯國。政敵是不斷變化的,隨著形勢的變化,壞人也能夠成為好人,要從政治策略角度看問題,而不能一味講原則。

孔子為什麼喜歡子路

子路當時想做一個大將軍,有大房子,自己的車馬,高級的衣服,還有一幫朋友在身邊。子路被稱為「無宿諾」,就是答應你的事不會過夜,立刻就會去辦,不但一諾千金而且還是及時雨。

孔子與子路的故事是《論語》以及《孔子家語》中比較精彩的,子路雖然對孔子非常忠誠,但是也改不了他那種粗獷的性格,對孔子也毫不客氣。

孔子也知道這位弟子的性格,總是不停的磨練他,孔子經常夸子路說:「子路哪怕穿著破爛衣服,站在一群衣服華貴貴人中間,沒有絲毫愧色,依然神采奕奕。而且能跟隨我去任何地方的,也只有子路,他擁有一身好勇好鬥的本事。」只要子路在孔子旁邊,沒有人敢在孔子面前無禮。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被軍隊圍困。和孔子臨危不亂 ,正襟危坐不同,子路拿起戟,就要去拚命。孔子說:「像子路這樣剛強之人,只怕不得好死。」孔子的話也應驗的子路晚年命運。

子路追隨孔子到了中年,隨後去衛國做了家臣,而且取得不少政績。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孔子說:「可據片面之詞就能斷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可以「片言折獄」,對此歷來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僅憑一面之詞就可以判斷案件,是不正確的,缺乏必要的辯解。也有認為子路忠厚,受人信任,只要案件到了他的面前,都會講實話,而不必再聽另一邊的陳詞,如果沒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殺身成仁的子路

當衛國政變的時候,主公被劫持了,這個時候有人就勸子路不要回去了,大勢已去,回去只能是送死。而子路卻毫無畏懼,他認為這時候正是需要他捨身取義的時候,吃了人家的俸祿,在危難時刻怎麼能躲避責任呢?這就是孔子一直倡導的「不可為而為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硬要去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而為之,儒門的這種精神流傳後世,至今仍鼓舞著我們這些後來者。不論世界如何變化,身處何種逆境,總是懷有希望,堅持理想,鍥而不捨。

來到衛國後,對方派出了兩個身穿鎧甲的武士與子路對決,戰鬥的時候,子路的帽帶被勾斷了,他在撿帽子的時候被人砍成肉醬,撿帽子時候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臨死的時候,還認為君子可以死,但是帽子需要戴得正。

子路死的時候63歲,當孔子獲知子路被砍成肉醬的時候,痛哭不已。按照當時禮儀,孔子不能為子路在葬禮上哭泣,但是極為看重禮法的孔子卻遏制不住內心的悲傷,當眾大哭。很快孔子也憂鬱之中去世,享年71歲。

回頭我們看,孔子教了這麼多學生,原來最愛的是這個沒有入室的弟子(孔子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莽撞,性情豪爽的弟子,卻最守信諾。

孔子曾經說:「君子好勇而不尚義的話,就會成為叛逆的小人;如果好勇而不尚義的話,那就是強盜。」這是孔子給子路的警告,但是子路卻用一生踐行孔子的格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損害仁道的,卻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道的。」

「殺身成仁」曾經激勵了無數中國人,在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能夠不畏生死,拋頭顱,灑熱血。

孔子的君子之道,有著鮮明的實踐品格,有著最廣博的博愛精神和入世情懷,而「仁」則是君子此生此世為人的最高原則。對每個人來講,生命都十分寶貴,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孔子提倡和推行的「仁道」。

生死關頭,一個君子在面對選擇時,一定會臨難勿苟免,臨財勿苟得。無論是生命還是財利,在仁字面前都是第二義,為了理想、原則都會捨棄。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要想治理國家、使用百姓,你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只要你依禮而行,那普通百姓都會服從,不會遇到抵抗不從的事情。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一如既往的踐行卻非常困難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ZmOZG4BMH2_cNUg7O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