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讀者來信,說自己的媽媽平時太嚴厲,導致自己現在性格內向自卑,交不到朋友。其實從科學研究來說,家庭關係真的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進而對他一生造成深遠的影響,家長千萬別大意啊。
一、媽媽太強勢,兒子會懦弱。
「母子關係是月亮與星星、樹苗與土壤之間的依戀。」英國詩人艾克略曾經這樣形容。母親的形象通常是勤勞的「慈母」,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家庭母親過於堅強,這將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強勢的母親常常讓孩子在各種約束下感到自卑和不安全,這就使得男孩軟弱,女孩叛逆。強勢的父親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父親,他可能教育出一個暴力和不講理的兒子;女孩可能變得膽怯和懦弱,長大後可能會重蹈父母相同的家庭模式的覆轍。
二、孩子過度親密,容易戀母。
有一個笑話,我們總是問媽媽,「媽媽,我的襪子在哪裡?」媽媽,你什麼時候吃晚飯?」問我父親的唯一方法是,「爸爸,我媽媽在哪兒?」 大多數孩子都會依戀母親,但心理分析理論認為,母子之間的過度親密可能導致男孩性別認同和性意識發展的延遲,使男孩的內心烙上「戀母情結」的印記,即戀母情結,這種情結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推脫的。尤其是親子互動強烈、排他性強的母親,她們會投入更多的愛,期望收穫越大,母子關係越深,越容易引起戀母情結。
這樣的男孩長大後很難接受別的女孩。相反,如果母親愛父親,會使孩子產生「模仿父親」的感覺,即通過模仿父親獲得母親的愛,有助於緩解戀母情結。
三、父母過度壓迫,會讓孩子叛逆。
許多中國父母會強迫他們的孩子做這做那,從學習和閱讀書籍,到學習鋼琴和繪畫。他們把孩子看作是與朋友比較、實現願望的工具。
在這種無助的情況下,孩子們的內心矛盾依然存在,可能是叛逆的,也可能是咄咄逼人的,總之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現問題。
四、父母太冷漠,孩子難獨立。
一些傳統的家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夫妻雙方對對方漠不關心,為了避免吵架,母親說話時會閉嘴,父親說話時會假裝母親聽不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就像陌生人。
這樣家庭關係中的孩子善於猜大人的心思。他們長大後善於揣摩上司的心思,但很難建立親密關係,也容易對別人示弱,沒有獨立的想法。
家長首先要改變夫妻關係模式,學會有效溝通;其次,鼓勵孩子與同齡孩子、鄰居、老師溝通,尊重友誼,身心發展也能得到補償。
五、父母只罵不夸,孩子更自卑。
中國父母習慣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不表揚,而糾結於他的一點點失分,消除孩子的興奮感,然後偷偷為孩子感到驕傲。他們的理由大多是擔心孩子的自尊心,但這會讓親子溝通變得枯燥,挫傷孩子的認同感。 這樣的孩子很難自信,過分追求完美,喜歡苛求別人。因此,家長必須學會表揚孩子,表達積極或消極的情緒,讓親子關係真正鮮活起來。
各位父母,你們的家庭關係有沒有這樣子呢?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