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外管理雜誌作者/李長茂
華為是新崛起的中國驕子,而海爾則是長盛不衰的傳統楷模。兩個企業,似乎很少一同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內,但是這樣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企業,細細品味它們的成功,卻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華為公司取得的成績似乎超越了任何一家中國企業,相比之下,2014年利潤增幅是收入增幅3倍的海爾公司,在2015年完成海外收購後,2016年1季度營收同比下降8.4%的背景下,也能有「利潤16億元,同比增長達48.1%」的報表,這一成績也頗為可喜。
與任正非堅守 「我的老師是IBM」 不同,海爾公司一直「求變」。從當初學德國製造、學日本精益化管理、學美國GE六西格瑪管理,到現在學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乃至張瑞敏提出「人人是創客、人人都是CEO」。
而華為真的不變嗎?如果說華為不變,任正非當初確實要求 「削華為之足適IBM履」,而且把人事罷免權交給IBM公司的顧問,導致直接由IBM顧問罷免掉的華為配合不積極的高級幹部就有十數人之多。
其實,任正非非但沒有僵化學習IBM的「不變」決心,而且在漫長的創業初期,嘗試「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隨著實踐的變化,任正非改變了思路:與其「摸著石頭過河」進行變革,不如以「空杯心態」。
如何充分汲取IBM從上世紀80年代的 「巨無霸」 在短短十多年內幾近解體的教訓,如何汲取IBM在涅槃重生經驗的基礎上,再根據自身和企業外部環境進行變革?這成為華為「跨越門檻」的學習聖經。
華為高成本、高風險、高收益的變革,同所在的行業的「高門檻」有直接關係。任正非說「我以為電信市場那麼大,做一點點能養活我就行了。進來才知道電信不是小公司能幹的,標準太高了,進步太快了。要活下來只有硬著頭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來了。」雖然,這句話有任正非自謙的說法,但電訊行業的「標準高,進步快」同時還有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華為公司的變革既要「高起點」、「高投資」、「高可靠性」,由此導致任正非一度需要借外債來支付高昂的「諮詢顧問費」。
相比與華為的「不變」,以及專注學習IBM的管理模式,海爾似乎一直在「折騰」管理之道。「砸冰箱」來確立管理制度的權威性,這是「老皇曆」了,還包括不斷推進的「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市場鏈」管理、「人單合一」發展模式、六西格瑪管理和「人人是創客」。
筆者反對一些學者從「發展速度、盈利能力」這兩項指標來對比華為和海爾的觀點,畢竟兩者所經驗的行業截然不同。更難苟同有人說 「張瑞敏把管理當成了藝術,做給別人去看;而任正非卻將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業的各個角落,指引企業前進」。
如果說張瑞敏只是把管理當藝術,那麼又有多少一把手能夠在銷售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利潤大幅攀升?而有人認為華為的成功在於「聚焦」,試問同樣「聚焦」空調業務的格力反而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是否打臉了?
其實,任正非的「不變」並不是一味僵化的不變。正如任正非提出的口號:「先僵化後固化再優化」。「優化」是壓軸也是點睛,這正說明了華為一直在變。
當初 「削華為之足適IBM履」,主要為了避免企業膨脹陷入官僚,窒息公司的活力。後來任正非的「讓一線直接呼喚炮火」,以及「華為可以試試人才『眾籌』,實現優秀人才快進、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說明華為的 「不變」 和 「變」 都是圍繞激活一線員工的力量。
而海爾從當初學德國製造、學日本精益化管理,更多也是汲取成功合作夥伴和顧問的經驗,而後來學美國六西格瑪管理、學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再到現在的「人人是創客、人人都是CEO」,同樣激活一線員工的強大動力。其實,華為和海爾表面不同,卻有著相同的本質。
華為「優化」的目標就是不斷解放各個層級員工的生產力;海爾從創業開始不斷 「對標」 學習,同樣也是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不斷繼承先前變革的基礎和成果上,保持、強化各層級員工的積極性。
當然,從媒體信息來看,華為公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似乎先行一步,同樣也是華為在特定行業發展到目前世界第一的特定階段所催生的,這同樣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但是,只要一線員工能夠「直接呼喚炮火」,「人人是創客、人人都是CEO」,哪怕企業在某個階段陷入方向戰略的錯誤,「糾錯」 的能力和成本都是相對可控的。
儘管華為和海爾所走過的路截然不同,但二者的成功卻有著相似之處。
華為和海爾,是兩家非常優秀的企業,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的中國企業。華為和海爾2004年的銷售收入分別是400億和1016億,到了2013年,華為達到2400億而海爾只有1800億,利潤分別是286億和108億,海爾的發展速度、盈利能力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華為。僅僅十年時間,為什麼華為在不斷壯大,而海爾在日漸衰落?
首先,在於老闆的不同
企業的勝負成敗,關鍵在於老闆。華為的老闆是任正非,海爾的老闆是張瑞敏。任正非70歲,張瑞敏65歲。任正非創辦了華為,張瑞敏壯大了海爾。可以說,沒有任正非就不會有華為,沒有張瑞敏也不會有今天的海爾,這是兩位老闆的不可替代作用。
兩位老闆的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任正非的低調,和張瑞敏的高調。在今年之前的華為20多年的歲月里,任正非從來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他不希望出名,不願意成為媒體的焦點。而張瑞敏恰好相反,他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曝光,登過哈佛大學講堂,也曾經成為中央的候補委員。
通過任正非和張瑞敏的講話或文章,我們感覺任正非更像一個企業家,而張瑞敏更像一個政客。任正非就像一個老農,耐心地、專注地、一心一意地耕種著自己的土地;張瑞敏更像一個哲人,時不時地颳起海爾變革的風暴,推出經過字斟句酌、精雕細刻、華麗無比的新奇理念。
其次,在於文化的不同
有什麼樣的老闆,就會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可以說,企業文化的每個毛孔都滲透著一把手的氣息,都反映了一把手的鮮明個性,華為和海爾當然也不例外。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是「創新」。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的靈魂,從兩個企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指向更清晰,更具有實際意義。
華為的「以奮鬥者為本」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實到了具體的行動之中。華為雖然是私營企業,但任正非僅僅持有華為1.4%的股份,更多的股份給予了華為的每一個奮鬥者,利益共享機制的建立,是華為造就一大批奮鬥者的根本。
海爾所強調的「創新」,主要反映在了海爾的內部管理上,一些花樣翻新的管理理念,讓外人看的眼花繚亂。而任正非是堅決反對管理上的盲目創新的,這是兩個老闆在文化上的最大不同。
張瑞敏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斷地發出一道道聖旨,讓人只能仰慕而無法接近。任正非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個指揮若定的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讓每一名員工都感覺他就在自己的隊伍里。張瑞敏把管理當成了藝術,做給別人去看;而任正非卻將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業的各個角落,指引企業前進。
其三,在於戰略的不同
「業務聚焦」是華為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華為創立二十六年來,始終堅守這一戰略不放鬆,不為其他行業的高利潤所動,絕不進入電信以外的其他行業,這反映了任正非的定力。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業務聚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華為。
海爾採取的是多元化戰略,從電冰箱開始,又進入了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再進入電腦業、製藥業、房地產業、金融業、文化產業等,幾十年下來後,海爾究竟哪款產品能讓用戶最佩服?空調不如格力,電視不如長虹,電腦不如聯想,就是讓海爾引以為傲的售後服務,現在也沒有了用戶的讚譽之聲。
以上三點差別,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華為在迅猛發展,海爾在走向衰敗。這一現象,歸根結底還是老闆的問題,是用人的問題,是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的問題。張瑞敏的所謂 「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即使喊上千遍萬遍,最終也培養不出幾個像樣的人才;而任正非的 「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吸引了多少有識之士加盟華為,並最終實現了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幫助企業解決以下問題——
頂層架構 商業模式股權設計
品牌推廣股權融資 企業轉型
資源對接 商業計劃書上市輔導
【特邀投資人專家】
前知名投資機構總經理 馮正明、東方賽富董事長 劉俊宏、洞見資本創始人 杜明堂、中青創投董事長 付岩、玖弘基金董事長 安陽、前海梧桐併購基金創始人 謝聞栗、時空資本總裁 陳銘全、樹道諮詢創始人 王靖飛...
現場還特邀20家風投機構一對一對接優質項目進行股權投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位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如果站外看不到「了解更多」連結的話,可以進入今日頭條APP顯示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