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魚兒媽媽告訴我,自從她加了一個數學雞娃群後,發現原來並不是只有小魚兒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心情就舒暢多了,以下是來自媽媽們的吐槽:
每次讓娃數桌上的5個蘋果,但他會123456一直數下去...
我娃每次數數都跳數,數到19就是21了,怎麼教都教不會...
今天我問我娃星期日後面是星期幾,,他說星期八...
上面的場景,各位家長熟悉嗎?
追本溯源,其實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家長給孩子數學啟蒙打開方式不對。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繼續看下去......
數學啟蒙幾大誤區
數學是讓很多家長都感到扎心的一門科目,在孩子的數學啟蒙中,很多家長都會進入這幾個誤區。
1.數學啟蒙=數數和計算?
一說到數學啟蒙,很多家長都會開始教孩子從1數到100,認為孩子能唱數就能數數、就能算數。
如果家長這麼理解就錯了,從理論上來說,數字可以拆解為唱數、點數、計數、認數、寫數等不同的環節,教孩子開口數到100,僅僅只是「唱數」這一個環節。
對於孩子來說,他說出來的「1,2,3,4,……」和「甲乙丙丁……」沒有本質區別。
也就是說,他能從1數到10,但如果桌上放了10個蘋果,他並不一定能數出來。
再拿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吧,魚sir身邊有一個朋友,她兒子2歲的時候會從1數到10,中班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身邊不少家長拿她家孩子作為別人家孩子中的榜樣,但是今年剛上三年級後,孩子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而且越學越費勁。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會念1到100的孩子,並不代表他一定會數數,也許孩子只是背得很溜,卻理解不了數字背後的含義。
同樣,那些掌握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孩子,可能也只是會按照規則解題,但是運算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孩子不一定清楚。
2.掰手指=數學差?
之前有一個媽媽跟我抱怨,明明是10以內的加減法,其他小朋友都能脫口而出了,自己娃還得掰著手指頭算,不讓他掰還偷偷鑽到桌子底下掰手指頭。
那麼,孩子掰手指頭算數真的是數學能力差嗎?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3-6歲的孩子認知能力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成就,就是形成使用字詞、手勢、標記、想像等符號的能力。
在練習計算的時候,手指是孩子最容易獲取的直觀輔助材料,因此掰手指頭其實是孩子發展運算能力必經的過程。
對於掰手指,家長倒不必過分著急,如果孩子掰手指的時間過長,可能說明孩子在數的運算上存在缺少策略的問題,那就需要加強有關運算策略的學習。
3.女孩數學天生不如男孩?
在人們固有的思維里,總是認為「女生對數字不太敏感」、「女生邏輯思維太差了」、「女生一般都擅長文科,男生一般擅長理科」等等,甚至很多媒體都會宣揚女性的天性不適合學數學。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反正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個學術研究能強力證明女孩數學不如男孩。不過研究能夠證明的是,在空間能力方面,如三維心理旋轉、立體幾何空間想像能力等等,男孩比女孩有明顯優勢。
而對於「女生數學天生要比男生差」這種說法,更多是由於傳統的性別文化觀念和不合理的數學信念導致的,因此家長應該擺正好心態,從孩子的數學啟蒙開始,就不應該抱有這種觀念。
4.上小學前不需要進行數學訓練?
有些家長認為上學前,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
這點,魚sir是不太贊同的。因為雖然很多啟蒙課程的內容看起來都是以後上學會教的,但其實兩者的學習方式應當是不同的,不做任何數學啟蒙的孩子在入學以後的學習中更容易出現困難。
5.數學和語言能力無關或呈負相關?
身邊很多人都會碰到數學學得很差,但是語文英語學得很好,或者是數學學得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學得不咋樣的情況。
於是乎,很多家長都會抱有這種樸素的二元學科觀,「非理即文」,認為數學好的語言能力弱,語言能力強的數學就差一些。
但魚sir認為,這僅僅是個體差異,不能混同於普遍規律,事實是每個孩子能力的發展順序、程度都不盡相同。
並且,數學和語言都是和思維能力緊密相關的,思維並非起源於語言,但智力越發展,語言的重要性也越大,數學和語言之間並不是互斥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
除了上面提出來的這五點,很多家長還存在著這樣的啟蒙誤區,如:
數學的好壞與其他學科的成績無關;
過早的教孩子認數字、寫數字;
孤立的學習數學,忽略學習數學的環境;
家庭教育在數學啟蒙中的作用不大
......
這樣的誤區不僅會讓孩子養成錯誤的學習習慣,甚至讓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
正確的數學啟蒙是什麼
那麼,正確的數學啟蒙是什麼呢?
我認為,正確的數學啟蒙的前提,是對數學能夠有正確的認知。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理解數學都會從它的知識體系入手,拿課標來說,它就把數學分為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等模塊。但是這種理解往往很容易出現偏差,因為它僅從知識的角度去看待數學。
如果僅僅從知識體系出發對數學進行理解,很容易導致家長把數學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學會了多少數學知識」上。
比如說只看重一年裡孩子「學」到的知識量,只看中孩子哪些知識能答對、哪些知識會答錯,這樣一來,很容易讓數學學習退化為一種死記硬背的過程,而孩子則變成了一個刷題機器。
但對於數學的認知,更應該基於知識層面而拓展到能力運用的角度,這一點美國國家研究協會(NRC)對數學熟練程度的定義倒是值得借鑑,它包含五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概念的理解、計算流暢性、策略能力、靈活推理和有效的傾向。
從能力運用上去理解數學,才能真正讓孩子了解數學的重要性,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真實的生活情境聯繫起來,讓孩子明白數學運算是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比如說:
早上6點太陽上升,上午8點奶奶會送寶寶去上學,中午媽媽會回家做飯,下午4點奶奶會接寶寶放學,晚上6點夕陽落下,「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在這裡都是時間的概念。
飯桌上,爸爸坐在左邊,媽媽坐在右邊,冰箱裡,蘋果放在上面,西瓜放在下面,「上下左右」在這裡又是空間的概念。
家裡有3個蘋果,5個橘子,蘋果是紅色的,橘子是黃色的,媽媽吃大的蘋果,孩子吃小的蘋果,這裡又體現了事物的大小、分類和多少的概念。
能讓孩子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構建數學常識,這才是正確的數學啟蒙。
怎麼給孩子進行數學啟蒙
家長想要給孩子做好數學啟蒙,首先要對數學的認知做到心裡有數,在這裡,我歸納了一下4點建議:
- 了解數學的知識體系
- 關注數學能力的五個要素
- 重視家庭日常引導
- 根據孩子的能力和需求配置學習資源
在魚sir看來,無論是數學知識體系還是數學能力的五要素,都是作為一種科學的認知和觀念指引,有了它們,「怎麼學」只是方法和手段的問題,常見的啟蒙方式無非是家庭的日常引導和學習資源的配置。
學習資源的話,有一些數學啟蒙繪本,當然也有一些機構的課程。對於課程,家長需要考慮課程是否有效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老師在教學中是關注知識本身還是關注思考過程等等。
魚sir在之前的測評文中也陸陸續續提到過,如果你有具體想要了解的機構,也可以在文章留言置頂處找到我和我聊聊。
而家庭的數學啟蒙引導,在這裡我分了兩個不同的階段來說。
對於1~3歲的孩子:
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對數學進行了解和接觸,對數字和數學有概念,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早餐買了幾個包子,爺爺奶奶吃了幾個,爸爸媽媽吃了幾個,孩子吃了幾個,還剩幾個。
比起急於教會孩子去數數,倒不如讓孩子對數字產生概念,在這個基礎上再慢慢地教孩子去數數。
對於3-6歲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數學啟蒙,可以參考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它對兒童數學認知的發展,給出了 3 個比較明確的目標,也對數學啟蒙給出了很多非常具體的方法: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引導孩子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並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
和孩子一起發現和體會按一定順序排列的隊形整齊有序,或者按某種規律進行搭建活動,比如說碗和筷子的排序...(魚sir的3歲小侄子榮譽出鏡~)
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
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來對數的感知,比如去超市買菜,走到蔬菜區,讓孩子通過顏色、形狀、大小、名稱、功能,對蔬菜分類。
又比如在家裡,讓孩子數田字格,一排有多少個田字格,田字格有多寬,一頁紙能容納下多少個田字格,書頁的邊框部分是否能增加田字格,增加多個。
鼓勵孩子嘗試使用數的信息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斷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媽媽休息。
3.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引導孩子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徵,用表示形狀的詞來描述所見事物。
在參觀動物園後,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看到的動物形狀,鼓勵孩子進行聯想,比如說形容熊貓,可以說熊貓身體是圓的,全身好像一個個圓組成的。
總言而之,對於數學啟蒙的培養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在於家長會不會引導,怎麼去引導。
我所接觸的家長中,也有很多會給孩子選擇機構的啟蒙課程,不過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以為把孩子交給培訓機構就好了。
只有家庭和機構做好配合,才是給孩子做好數學啟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對數學啟蒙還有疑惑的話,也可以找我聊聊(頭條留言置頂處或者頭條私信和我聊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I-8_3ABiuFnsJQV1w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