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不僅僅是變臉,它是盛開在巴蜀大地上的一朵千秋不凋的藝術

2019-12-02     揭西即沖擂茶粉

川劇

川劇,不僅僅是變臉,它是盛開在巴蜀大地上的一朵千秋不凋的藝術





川劇雖是紮根於草根平民,卻沒有絲毫憊懶鬆懈的樣子,唱念做打、青衣小旦、金絲銀線、繪龍描鳳的蜀繡戲裝,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目的頭飾,精緻複雜;聲裂金石的高腔,高亢激昂;奇詭莫測的變臉,舒展優雅的水袖......

都道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油墨重彩之下,武侯祠堂內的大戲台上,英雄美人、將相王侯,時間恍然還在那個天府之國的錦城。濃厚的三國及巴蜀文化氛圍、長逾30厘米的大銅壺穿梭於小小茶碗之間,台上演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台下品味著人生的酸甜苦辣。

曾經的錦官城一成都,每條大街小巷上都會有兩三家茶館,閒暇時分,悠閒的市民們帶著鳥籠,哼著小曲兒,花上三毛錢泡碗「三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欣賞一出折子戲。生活里的插科打諢、市井中的詼諧俚語、傳說中的才子佳人,都在這最世俗、最平民的茶館的小小舞合上上演。川劇,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嘲諷著人世間所有的艱辛與不快。

川劇大多是喜劇,然而極喜極鬧的表演背後,往往是極苦極悲的故事。越是喜越讓你覺得悲涼,越是鬧越讓你覺得悽慘。歡喜化為虛空,鬧劇變成悲哀,那些曾經被重壓在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無聲聲地掙扎和無奈地隱忍著。


變臉是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也是特技,即根據劇中人物的內心變化瞬間變換臉譜。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嚇唬野獸的手段,川劇將其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藝術。

川劇的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白蛇傳.金山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DQsxm4BMH2_cNUgOG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