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50歲大徹大悟,寫下2句詩,被譽為「詩佛」

2022-12-16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王維:50歲大徹大悟,寫下2句詩,被譽為「詩佛」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知道這句詩是出自哪位詩人之手嗎?很多人對這句詩感覺很熟悉,但卻想不起到底是出自哪位詩人的哪首詩作,估計你也一時半會想不起這句詩的出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詩收錄於《全唐詩》的第一百二十六卷,是王維代表朝廷慰問邊塞守軍過程中所創作的一首「記行詩」。

詩人

王維,大家都很熟悉,特別是那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大約是王維四十來歲的時候所作,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首表白愛情的詩,實際上,這是一首表達友情的詩作,是王維為好友李龜年所作,所以又叫《江上贈李龜年》。

不過,不管怎麼說,從這首《相思》我們就可以看出王維是一個很浪漫的詩人,但是,為什麼說王維是「詩佛」呢?

難道,王維真的很「佛系」嗎?其實,王維的「詩佛」之名,是因為他在50歲大徹大悟寫下2句詩以後,才被譽為「詩佛」。

詩人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佛禪意味的字號,「摩詰」在佛教中意為「無垢塵」,無垢塵就是潔凈,毫無污染之意,光從這個字號,我們就能看出王維的確是一個很佛系的人。

王維的母親姓崔,崔姓是唐朝的名門望族,所以崔姓的女子一般都很有文化素養,崔氏家族雖然是儒門正統,但在唐代的時候,崔氏家族轉向信奉佛教,王維信佛,就是受到母親崔氏的影響,從小吃素習禪,他的名字,也是因為他的母親曾做了一個維摩詰菩薩入室的夢,所以才取字摩詰。

信佛,和悟道,其實是兩回事,比如王維,雖然自小信佛,但卻不一定很早就悟道。王維在二十歲左右娶妻生子,不幸的是,婚後大約十年的樣子,妻子就撒手人寰,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女兒。

詩人

永失摯愛的錐心之痛,曾一度讓王維痛不欲生,如果三十歲的王維已經悟道,面對這樣的生離死別,一定是淡然處之,可見至少在三十來歲的時候,王維並沒有真正「大徹」大悟。

但是,篤信佛教的王維,因為從小受佛的影響,因而詩作也很有靈性,和他關係很好的孟浩然,雖然同樣是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的詩就明顯有頗多的抱怨,而王維卻能寫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等空靈的詩句。

王維一生信佛,特別是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後,王維對佛道的追求和領悟更加專一,在妻子離世以後,王維終身未娶潛心向佛,四十四歲那年,他在藍田縣找了一處幽靜之所,打造了著名的「輞川別業」。

詩人

這所位於山水勝地的幽靜莊園,成為了王維「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隱居輞川期間,王維還有一個生死之交也隨他幽居於此,這個人就是裴迪,裴迪的莊園和王維的輞川別業只有一河之隔,兩人經常浮舟往來賦詩相酬。

在王維五十歲的時候,裴迪曾遭遇人生事業中的一些挫折,看到好友失意憂愁,王維寫了八句詩送給裴迪用作寬慰,這首詩寫的是: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詩人

短短八句,卻直指人世間所有煩憂困苦的根本,他說世事如浮雲過眼煙雲而已,你為這些事情而煩憂苦痛,倒不如加餐好點的酒食,該吃就吃,該睡就睡,保養好身體享受當下才最重要。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五十歲的王維已經大徹大悟,這一年,他的母親剛剛離世,也是王維踏入知天命的第一年,他用「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來勸慰裴迪,其實也正是他自己真正開悟之後的切身體會。

在大千世界和無盡的時光面前,人不過如滄海一粟,保持恬適靜逸的心態,好好活在當下才是人生的至理!正因為領悟到人生的終極大智慧,王維才被譽為「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