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完全改變了黑幫電影。影片生動的反映了黑幫在外界複雜局勢中求生存的現實而不是膚淺地描繪一群來自下層社會的暴徒。
在此之前,黑幫電影皆是以局外人的立場看待問題,對黑幫本身鮮少流露出任何同情。
作為電影史上首部從黑幫視角來反映黑手黨的電影,《教父》對於柯里昂家族成員及其艱苦奮鬥的細緻描繪如古希臘悲劇一樣宏偉壯觀。
對於柯里昂家族而言,促使他們奮鬥的動力並非犯罪意圖,而是對於榮譽、職責和對家族忠誠的恪守。
《教父》改編自義大利裔美國人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小說出版不出一年,派拉蒙公司便委任普佐根據小說創作電影劇本。
被邀請擔任導演的科波拉也是一名出色的編劇家,他對於劇本該如何編寫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劇本定稿實則由他和普佐共同完成。
科波拉認為故事的核心在於邁克·柯里昂的蛻變,故而應該著重表現這種蛻變。
最初,邁克是一個品行端正、奉公守法的年輕人,也是一個授勳過的戰鬥英雄,最後他卻從教父唐·維托·柯里昂手中接手家族事業,成為了新一代的黑幫首領。
科波拉同時也將這個故事視作是對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隱喻。柯里昂家族殷切希望實現他們的美國夢,他們努力奮鬥期望能在美國社會找到一席之地。
但這過程中所涉及的道德衝突,卻鮮有影片如《教父》這般毫無掩飾地關注過。
影片的第一幕是唐·柯里昂的女兒康妮的婚禮慶典。活動中,唐·柯里昂私下會見了一位家庭熟人——殯儀館老闆博納塞拉。
博納塞拉告知教父自己的女兒被人強姦毆打,歹徒卻因有財有勢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他請教父替他報仇。
「我相信美國」『,博納塞拉說道,「是美國讓我發家致富,我將女兒培養成了地道的美國人」。博納塞拉對美國夢深信不疑,但美國卻背棄了他。
既然如此,對於唐·柯里昂來說,只能通過法律之外的途徑為博納塞拉和他的女兒討回公道。
影片以家庭聚會作為第一幕並不奇怪。作為一個大家族,柯里昂家族只有緊密團結在一起才能謀得生存。
因此,忠誠重於一切。
在影片中,邁克曾警告兄弟弗雷德,「永遠不要與任何人一起反對家庭,永遠!」家人之間諸如此類的對話對於塑造柯里昂家庭的形象非常重要。
事實上,影片中圍繞餐桌而展開的場景要比槍戰的畫面更多。柯里昂家族的男人形容自己所做的事情為生意,而且將生意與家庭嚴格撇清。
他們堅持,「這是生意,不是私事」。他們認為自己不過是在盡職完成本職工作。
科波拉刻意忽略了柯里昂家族非法事業的受害者,如癮君子、妓女以及破裂的家庭。在觀眾看來,柯里昂家族暴行的唯一受害者是造成威脅的敵對幫派。
因此,觀眾全然認同柯里昂家族對於自己的認知——他們並非一群暴徒,而是准體面的大家族,力爭在這個險象迭出的世界成就霸業。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榮譽準則。
當唐·柯里昂在菜園與孫子玩耍時突然撒手人寰,觀眾認為這是巨人的離世,是巨人生命的終結。
來自尼諾·羅塔華麗恢弘的背景音樂更是讓這種悲傷情緒深入人心,同時也讓影片都增添了一種豪邁而悲劇的色彩。
《教父》最令人稱讚的便是演員精彩絕倫的表演。馬龍·白蘭度對唐·柯里昂的演繹成為了一代經典。
影片在上映之時,有評論家對認為他慢條斯理的表達略顯做作,其他人則認為正是這種方式完美詮釋了為權力和義務所累的人物形象。
普佐曾對白蘭度說,「你是飾演教父唯一的人選」。派拉蒙的高層起初對白蘭度的負面形象和票房號召力頗有質疑,但白蘭度憑藉在該片中的表現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電影海報上展現的是白蘭度的形象,但串起整個故事的主線人物卻是阿爾·帕西諾。
最初,他是一名大學畢業生,剛剛與黛安·基頓飾演的非意裔漂亮女孩訂婚。看起來他完全可以實現美國夢,過上安穩清白的生活。
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的帕西諾憑藉這一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邁克完全是迫不得已走進了柯里昂家族的黑幫世界。在影片的最後,他在父親的病床邊向父親保證,「現在開始我會照顧你。我就在你身邊,我會陪著你」。
當他的兄弟桑尼被人射殺,他順理成章成為父親衣缽的傳人。
邁克從一個擁有光明未來的年輕人蛻變成黑幫首領是影片最為重要的悲劇,但我們都明白他非常清楚自己別無選擇。
唐·柯里昂曾想讓邁克成為議員或是州長,但影片已經給出了暗示——這個家族將永遠無望過上這種受人尊崇的生活。
或許他們可以以某種方式讓議員為他們所用,但在公共場合議員只會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
《教父2》所描繪的是邁克接手之後的柯里昂家族。儘管邁克過去並不願意繼承父親的衣缽,但他很快便忘記了曾經的美德與家族崇高的抱負。
與父親不同,邁克與「故國」西西里並無聯繫,他不相信過去那套被曲解且暴力的榮譽準則。他對新世界也不抱幻想。
最終,他成為了比老教父唐·柯里昂更為冷酷的新一代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