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我自身不斷思考的習慣和我所受的學校教育是有關係的。我那時的老師非常提倡興趣,他們認為,如果對一樣東西沒有興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學好。
我先是在聖約翰大學學習,那是一所教會學校,有比較好的教學條件,圖書館書報雜誌很多。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去圖書館廣泛閱覽,培養興趣。另外,老師還教我們怎樣閱讀。
大一時,我們每天去圖書館看報,有一個英國老師會跟我們講每天應該怎麼看報。他說讀報時要問自己: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條新聞最重要?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不知道就去查書。
後來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看報,真的很有收穫。以後我把這種方法用在讀書、做研究上。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
上海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的老師們始終執著地秉承一個信念:真理與自由密不可分。
他們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因為興趣只能是自然產生的,是勉強不來的。現在的孩子們沒有一丁點自己的空間,興趣也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
我上的中學、大學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但我們的學習非常輕鬆,中學時9點鐘才上課,上午上正課,下午是遊藝課,包括圖畫、音樂、寫字等內容,不考試不計分數,很輕鬆。
我們那時沒有任何家庭輔導,學得很快樂。我還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書籍。興趣就這樣慢慢產生了。
我們當時的老師強調興趣,認為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 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對某事或某物產生興趣。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
那時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在於,學生有時間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間從事勤工儉學活動。現在的教育給家庭和孩子的負擔太重了,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
小學、中學不能學得太多,要給孩子們時間玩。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我們那時中學小學有許多很優秀的老師,他們會讓人覺得很輕鬆。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吳山秀先生,他為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斷給我們講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經常請名人來校講演。那時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話文,介紹好的白話文章給我們看。
一定要輕鬆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壓力越大不一定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反而不好。
我主張教育要提供寬鬆的環境,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我的曾外孫6歲從美國回來,最愛看福爾摩斯。他們從不評什麼「三好學生」,認為評等級排隊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老師也不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家後沒有作業。讀書都是自動的,不是強迫的。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
我在中學時,每學期也要考試排隊,平時則沒有,老師也不會處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看不起他們。處分學生不是一個好辦法,那會壓抑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完善人格的發展。
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說:我們培養學生,要使文科學生了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啟發完整的人格,是一種完整的教育。
周有光所讀大學的校徽上寫著孔子的名言,強調思考的重要
比較蘇聯和美國的教育,我們就知道培養人格的教育有多重要的意義。
蘇聯的教育是按計劃來的,以培養專家為目標,出來就是很好的工程師;美國不去培養高級工程師,而是培養獨立的個體,但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卻很大。這兩種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現在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用陸登庭校長的話概括就是:喚起孩子們的好奇,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思考,審視他們的價值和信仰,檢驗他們的設想,讓他們能不斷地了解他人,同時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今天,遺憾的是,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絕大多數都是以升學和找工作為最終目標,用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占滿了孩子的時間,並不注重孩子們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長。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反而還扼殺興趣,讓孩子沒有充足的時間形成自己的思考。
很多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同樣容易陷入一樣的陷阱,他們忙忙碌碌,只顧奔波賺錢,很少停下來真正思考一下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他們總以為一切甩手給老師,然後孩子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業就萬事大吉,殊不知在這樣的重壓教育下,一個人才可能就此磨滅了。
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然而,這需要時間悉心培養。
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思考的魅力。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孩子感受到樂趣而喜歡上這件事時,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獲得。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