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明星被央視痛批:「絕望的文盲」,撕開了多少演員的遮羞布?

2023-02-17     精讀君

原標題:又一明星被央視痛批:「絕望的文盲」,撕開了多少演員的遮羞布?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17/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14天

01

「絕望的文盲」這個梗,起初源自2023的春節檔電影《滿江紅》。

片方在發票房破21億的海報時,配的文案是「不忘靖「康恥」,忠義「猶未」盡」。把連在一起的「靖康」的年號,硬是給分開了。

諸如此類的低級錯誤,網友還找出不少,於是被嘲「絕望的文盲」。

後來,另一檔熱映電影路演時,這個熱梗又一次被推上高潮。

有觀眾對這部電影的主演提問:聽說導演讓你獨處一周看書,不知道你對哪本書印象最深刻?

結果這位主演反問:你說待一個星期為什麼能說到書?

觀眾解釋了一下,又重複了一遍問題。

男主顧左右而言他,說感受,說電影,說獨處,說安靜,就是半個字不提看了什麼書。

不死心的觀眾又問:在你心中,葉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你塑造他、想把他呈現給觀眾的時候,你認為他身上最難捕捉到的點是什麼?

這本該是個很基礎的問題,演員要想詮釋好角色,起碼要先理解角色。

然而,這位主演卻貢獻了史詩級災難般的回應。

他先是沉默半晌,接著拿起話筒支支吾吾地說:「這個確實啊,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觀眾也是不信邪,又問:如果見到角色會對他說什麼?

男主再次支支吾吾,最後直接來了句:「這種問題沒意義,因為根本不會見面……」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現場的尷尬,以及男主的「絕望」。

這段視頻曝光後,男主一時間淪為娛樂圈的笑柄。

前兩天,央視也發文痛批: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

其實,此語境中的「文盲」,並不是「學歷低」的代名詞。

畢竟術業有專攻,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不一定直接掛鉤。

大家口中的「文盲演員」,更多指的是那些文化儲備不高、腦袋空空,又不努力讀劇本、琢磨角色的演員們。

想起郝蕾曾經在《十三邀》中,提到張頌文跟她說過的一件事。

張頌文告訴她,自己朋友的孩子學習不好,所以那位朋友想讓他把自己的孩子弄到電影學院上學去。

在這些父母眼裡,演員的門檻很低,學習不好不要緊,只要長得好看就能當演員。

郝蕾覺得非常吃驚,並表示做演員也是有門檻的:

「讀不懂書的人怎麼能讀懂劇本,更不要說去呈現了,難道我們很沒文化嗎?」

02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當演員沒門檻?甚至連基本的文化知識都不需要具備?

不就是因為這屆明星中,「絕望的文盲」越來越多麼?

比如:

給粉絲送祝福,把身體健康的「康」字寫成病字頭;

一張食譜14個字,能寫錯3個;

宣傳《新紅樓夢》,卻連自己飾演的角色判詞都念不清楚。

這樣的文化功底,代入角色中,最後給觀眾的感受就是,你不知道TA的表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

當得知心愛的女人去世時,演員好像表演的是悲痛欲絕,又好像是忘記台詞:

男主看到女主從眼前消失,這樣的表情,也不知道是在演繹痛苦還是竊喜:

還有一部民國劇中的一個橋段,男演員表現出的角色狀態,像是展示自己的彈跳力,又像是胳膊夾了體溫計,就是跟他要詮釋的「英勇殺敵」毫不相關。

這屆明星,愛讀書、看好書的沒幾個,全在營銷十級濾鏡、九級美顏的虛空皮囊。

觀眾自然覺得,只要有好看的皮囊,就能當明星,至於肚裡有沒有墨水,一點也不重要。

但你看,那些在專業領域造詣頗高的老戲骨,哪一個不是文化人?

趙立新講:「演員拼到最後,就是拼讀書。」

何冰說:「演戲講究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當年為了爭取這個角色,竟寫了幾頁紙的人物理解,還附上自己寫的小詩,一併寄給公開選角的導演。

時隔多年,當她再次談起自己飾演的角色時,仍能生動地描述出林黛玉去世前的心理狀態:

還有最近爆火的張頌文,一閒下來就讀書,讀各種書,不僅讀書,還寫文章。

有好事的網友考古張頌文,竟挖出多篇他以前在雜誌期刊上發表的文章。

比如2014年,他在《讀者:全世愛(原創版)》上發表過一篇標題為「火柴天堂」的文章。

2017年,他在《天涯》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標題為「在心裡點燈的人」。

同樣被觀眾問到「在現實中遇到角色」的問題時,吳京在《流浪地球》路演中是這樣回答的:

表演作為藝術的一種,和世間其他事一樣,需要持續優質的輸入,才能保證有質量的輸出

這裡的輸入,包括生活的歷練、自身的感悟,以及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大腦的信息。

資訊理論有個觀點叫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垃圾進,垃圾出」。

一個人的閱歷有限,如果又從不閱讀,那麼他輸出的東西,自然也沒什麼內容和價值。

03

物理學上有個「熵增定律」,指的是:孤立封閉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即最混亂無序的狀態

其中,「熵」是關於系統混亂程度的一個度量。

換言之,如果要保持有序,系統必須保持開放,意即有持續的輸入。

做演員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持續優質的輸入,他輸出時呈現出來給觀眾的東西就不具備可看性。

就像央視說的:

《演員的自我修養》,重點在於「修養」,而非「自我」。

這裡的修養,就包括修煉「文化素養」。

演員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理解劇本,並對角色進行更深入、更準確的把握。

前幾天,演員兼製片人的張萌,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個視頻,解釋「演員到底需不需要有文化」這個問題。

她舉了一個例子,說之前拍戲選角,她選了一位年輕的演員做女主。

而在此之前,這位演員從來沒有塑造過類似的角色,並且以她的年齡和生活閱歷,完全沒辦法覆蓋這個角色,導演對此很擔憂。

但這個演員是個學霸,很短的時間內,她就完成了對這個角色的解讀和理解,從而完全讓這個角色貼到自己身上,賦予角色新的生命。

所以當時張萌就跟導演打包票,說她選的這個演員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僅表演經驗豐富,更具備對劇本和角色的理解能力,讓導演放心。

張萌說,只要演員自身擁有強大的理解力,即便遇到了自己從來沒有挑戰過的角色,也可以輕鬆駕馭。

而要擁有這樣的理解能力,日常就需要多讀書,多儲備知識,擁有跨文化理解的能力。

否則,他的表演就很依賴導演,需要導演在現場手把手地教。

如果遇到有些導演在現場是以鏡頭為主,不是很願意去摳戲,這個時候,演員就需要承擔(差評)損失和風險。

從這個細節來看,有文化有知識的演員,通過劇本上的台詞,就能感受到角色背後的生命張力,感受到人物應該有的個性特點,從而很好的把這些東西演繹出來。

所以,演員不但要有外表,內在也很重要。

梁文道曾說過,文化的作用就在於「他把意義加諸世界,使得世界可以被理解」

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厚,他對世界的理解就有多深刻。

深刻理解之後的輸出,才經得起推敲

04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讀書,是收穫體驗和閱歷最低成本的方法

無論從事何種行業,你讀過的書,都能一本本充實你的內心,幫助你輕鬆跨越各種門檻,在自己的領域風生水起。

越是想要精進,就越是需要書本的沉澱,文化的加持。

願你我都能用書本的厚度,豐富自己的生活,墊高自己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7da04bc999f2463d3cc997842fcd1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