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文的標題,你是不是感到很奇怪,吃母乳就是母乳喂養,和怎麼喂有什麼關係。如果你也這麼想,說明你也陷入了母乳喂養的誤區。母乳喂養是一種喂養方式,不僅指的是寶寶吃什麼,更在於如何吃。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剛剛生了二胎,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上各種曬娃,再為人母的喜悅溢於言表。作為好友的我當然要去探望一下,我們在一起聊了生二胎的感受。她不停地跟我吐槽,說帶孩子有多累,有多辛苦,巴不得現在就回去上班。最後還不忘撒一把狗糧,她說幸虧自己嫁對了人,老公每晚都替她喂奶。
「你老公喂奶,你兒子吃奶粉啊。」我看著她那「發達」的胸肌說。
「不是啦,我每天提前把奶吸出來,裝在奶瓶里。晚上寶寶醒來,老公熱一下就可以喂奶了。」
「我說能母乳喂養,還是母乳喂養的好。」我堅持說道。
「老同志,這個我就要批評你了。用奶瓶就不是母乳喂養了嗎?如果瓶喂母乳都不算母乳喂養,那吃什麼才算母乳喂養啊?」
是的,我相信很多媽媽可能會和我的閨蜜有同樣的想法,瓶喂就不是母乳喂養嗎?
母乳喂養不僅僅是寶寶要吃母乳,更重要的是親喂這種喂養方式。雖說不管是瓶喂還是親喂,寶寶吃的都是母乳,但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母乳親喂的過程中,寶寶要想吃到奶,就需要面部18到20塊肌肉和神經的配合,雖然吃起來比較費力,但有利於耳咽管早點閉合。這有利於寶寶長大後患上耳道疾病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缺點是:母乳喂養只能媽媽親力親為且無法評估寶寶的進奶量。尤其是喂夜奶的時候,媽媽會比較辛苦。
除此之外,母乳親喂有利於寶寶的口腔健康。研究發現,乳牙釉質的鈣化度較低,嬰兒期的寶寶頻繁進食含糖的食物,且沒有口腔護理的意識,患上齲齒的機率會更高。
瓶喂母乳時,寶寶雖然很容易吃到奶,但矽膠奶嘴的特點註定不能很好地適應寶寶的口腔,乳汁很容易殘留在牙齒周圍,增加蛀牙的風險。嬰兒有一種常見的齲齒方式叫做奶瓶齲,顧名思義就是奶瓶喂養產生的齲齒。導致這種齲齒原因主要是奶瓶喂養的喂養方式,不管裡面裝的是母乳,還是果汁都會誘發奶瓶齲。
反之,母乳親喂時,乳汁會被媽媽直接輸送到咽喉部位,減少了乳汁與牙齒的接觸,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母乳中糖分在口腔內滋生的可能,從而避免了對牙齒的腐蝕。
研究發現,母乳親喂對於寶寶口腔的適應性要遠遠高於瓶喂,和嬰兒發生咬合錯位關係密切。母乳喂養的時候,寶寶的舌頭是蠕動式的吮吸,吮吸力度比較柔和。而用奶瓶瓶喂的時候,無論奶嘴是矽膠材質還是乳膠材質,寶寶舌頭的吮吸方式都是活塞式的,吸力較大,很容易導致牙齒和頜骨錯誤,不僅會導致牙齒畸形,嚴重時還會影響面部特徵。
真正意義上的母乳喂養,不僅僅是指寶寶吃的什麼,更重要的是母乳喂養的方式。奶瓶瓶喂看似方便,其實缺點很多,還會減少培養母子情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