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電影節的最大贏家,是已經去世的他……

2023-06-05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坎城電影節的最大贏家,是已經去世的他……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名利場藝術(ID:wh2dian)

最近全網熱度最高的新聞,非坎城電影節莫屬。

隨著日程推進,越來越多的明星出現在紅毯上,尤其是中國代表隊,組團貢獻了大型"養眼現場"。

其中鍾姐一身黑金刺繡旗袍明艷大氣,中式風韻贏得毫不費力。

旗袍作為最具符號性的中國服飾,出場自帶驚艷"buff",承載了東方女性獨有的美態與風情。

而貫穿了百年來旗袍發展的歷史的,是一位百歲老先生。

從傳奇影星胡蝶,到影后鞏俐、張曼玉,個個對他的旗袍愛不釋手。

他是上海灘最後的旗袍大師,也是中式美學"字典般的傳奇"——褚宏生。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衣服猶如人的第二張臉,彰示著人的個性與審美。

將一生的光陰,都注入旗袍針腳的褚宏生,無疑是美的締造者。

在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里,褚宏生的徒弟周朱光這樣評價師傅:

"他是很純粹的人,就是為旗袍而生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裁縫正是吃香的行當。

12歲的褚宏生被父母送去"朱順興裁縫店"做學徒,拜大師朱漢章為師。

在當時,能穿上朱家的旗袍,是女性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本以為就此捧上金飯碗的褚宏生,卻足足打了3年雜。

雖心裡憋屈,但褚宏生深知,手藝活不能一步登天,做旗袍也同理。

釘扣、劃線、刮漿……看似容易,內里都是學問,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這些基本功,他耐著性子磨了成千上萬次。

直到16歲,褚宏生才開始接觸精細活兒。

他一直記得師傅說的:做裁縫就是伺候的功夫,要把客人伺候周到,也要把布料、剪刀、針線伺候好。

無論多小的細節,他都力圖盡善盡美。

高標準嚴要求下,他的手藝也越發精進,就等一個機會讓他在上海灘打出名堂。

22歲這年,褚宏生等到了。

一天,當時最紅的女星胡蝶找上了門。

她自帶一塊法國進口的蕾絲布料,想請師傅們做一件別具一格的旗袍。

其他師傅看了都擺手拒絕,先不說白色有忌諱,光是這蕾絲的面料如何做出版型都是大問題。

可褚宏生卻鐵了心要接下來。

他一直認為,旗袍不該是千篇一律的成品,人的特性都會因此淹沒。

衣服應該貼合曲線,和人一樣擁有自己的"性格"。

褚宏生保留了旗袍的版型,但在肩部和胸部做了創新。不僅胸部線條更貼合,肩頸處也更加硬挺利落。

在當時,如此大膽的剪裁無疑是出格的。

但見識過大場面的胡蝶卻愛不釋手,直夸"美得玲瓏"。

如今,這件旗袍陳列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哪怕放在今天來看,它的設計也毫不過時。

巧奪天工的針法和獨具匠心的審美,讓它成為了超越時空的,象徵東方美的藝術品。

自此,褚宏生這個名字,響徹上海灘。

從政界名流到闊太名媛,紛紛找上門來請他定製。

就連宋式三姐妹出席外交場合的旗袍,都點名要褚宏生來做。

名聲大噪後,褚宏生本能藉此"攀上高枝"。

他卻一門心思琢磨自己的手藝,勤勤懇懇當著"打工人"。

在他眼裡,衣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工藝嚴謹與否。

隨著時代推進,旗袍出現的場景,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上世紀90年代,時尚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式元素",旗袍也不再是國人的日常穿著,而是重要場合彰顯身份的標誌。

在這個轉變的節點,褚宏生不僅沒有守舊,而且主動迎合變化,將旗袍的內涵推向了新的巔峰。

1998年,80歲的褚宏生看好了一處老宅,計劃退休頤養天年。

此時,做了三年成衣旗袍的周朱光上門拜訪,勸說他出山。

褚宏生乍一聽十分不解:"做旗袍哪有做成衣的,這不是胡鬧嗎?"

但看在這個年輕人的誠意以及對旗袍的熱愛上,褚宏生還是被打動,帶著兩個師弟在耄耋之年下海,創辦了"瀚藝"。

每天早上,褚宏生將頭髮梳得一絲不苟,準時到店"打卡",那捲熟悉的軟尺搭在肩上,一忙就是一整天。

這種兢兢業業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他93歲。

在"瀚藝"的櫥窗里,陳列著數十件旗袍,它們或華麗,或素雅,但每件都耗時良久。

每一道工序,褚宏生都堅持親自上手。

他堅信旗袍絕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只有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韻味。

這是褚宏生對手藝的堅守,也是刻在骨子裡對美的敬畏。

千禧年前後,褚宏生的旗袍引起了電影界人士的注意。

先是影后鞏俐找來,雖然因為工作無法到場量體,褚宏生僅憑著她的全身照就做出了合身的旗袍。

那年坎城電影節,鞏俐身著旗袍驚艷四座,完美詮釋了東方美人的大氣端莊。

而後和王家衛的合作,就更水到渠成了。

籌拍《花樣年華》時,王家衛帶著服裝指導張叔平特意拜訪褚宏生。

光是看了眼手稿,褚宏生就給出了許多建議。

旗袍講究一個"意在眼先",過高的領子不僅演員穿著不舒服,看得人也不舒服。

王家衛聽了,立馬根據他的指點做了改制。

當年,《花樣年華》一舉包攬了金像、金馬多個服裝設計大獎,褚宏生的指導功不可沒。

一直堅持發揚旗袍美學的褚宏生,在2017年的春節溘然長逝,享年99歲。

褚老在世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著裝里。

在"白瘦幼"大行其道時,褚老堅持反對"以瘦為美"的普世審美觀。

他認為,好的裁縫懂得揚長避短,凸顯每個人身材的優點,而不是將所有人套進一個模版里。

近幾年來,中國女性的審美引來了疊代,更加自信多元化。

在社交平台上,以旗袍為相關搜索的關鍵詞以倍數增長,尤其年輕人,越來越喜愛"中國元素"。

不少年輕人穿上旗袍走出家門,就像穿連衣裙一樣平常、漂亮。

褚老的願望,眼見著一步步成為現實。

曾經,別人尊稱褚宏生為大師時,他總是擺擺手說道:

"我只是做旗袍的。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的這麼多年,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處處快節奏的時代,他以近乎笨拙的堅守,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不為名利低頭,只為手上的一針一線問心無愧。

何為大國工匠精神?那便是愛了一輩子旗袍的褚宏生。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68455f7cee2c11f94641dd10626ca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