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胎兒4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媽就有必要給寶寶進行胎教了。
從胎兒4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媽就有必要給寶寶進行胎教了。
胎教這個詞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就算是在幾十年前,沒有胎教這種具體的概念和意識的時候,孕婦做出的很多行為都是屬於胎教的範疇的。
比如輕輕撫摸自己的肚皮,和寶寶說說話。爸爸把耳朵貼在媽媽的肚皮上,隔著肚皮親親寶寶等。都是增近親子感情的一種好方法。
進行胎教時,寶爸比寶媽更適合
羊駝媽就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覺,在自己懷孕有胎動的時候,胎兒在肚子裡折騰得非常劇烈,雖然這種感覺不痛不癢,但難免會有一種煩心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羊駝媽想出什麼辦法都不能緩解胎兒劇烈的胎動,換姿勢、吃東西、放鬆心情都無濟於事,反而是將孩子爸的手放在肚皮上,胎兒就馬上恢復安靜了。
就好像爸爸隔著肚皮對胎兒施了什麼魔法一樣,好動不安分的小魔王瞬間變成了小綿羊。反之,當寶寶保持安靜的時候,爸爸的手一放上去,他們就有所互動,真是讓人羨慕。
這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胎兒對爸爸的音色會有一種天生的辨識能力,相比於媽媽高高的音色,爸爸相對低沉的音色讓他們更加熟悉和安心,產生一種莫名的踏實感。
孕期「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出生後區別大!寶媽要重視
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建立的難易程度不同
曾經有科學家進行相關的研究,一個胎兒的爸爸堅持每天晚上進行胎教,給寶寶講故事,一個胎兒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出生之後,兩個胎兒和父親的親密關係截然不同。
那個聽著爸爸講故事長大的孩子,在出生之後的短時間內,再次聽到爸爸的聲音,他會表現出開心幸福的神態和表情。而那個沒聽過爸爸聲音的孩子,短時間內很難接受爸爸。甚至一聽到爸爸的聲音就哭鬧不住。
這樣一來,不更是助長了爸爸成為甩手掌柜的不良風氣了嗎?因為孩子一看我就哭,那我為什麼還要不斷刺激孩子呢?我還是離得遠遠的吧!不是我不幹活,而是孩子不讓我幹活。
語言表達能力不同
很多媽媽會說,肚子裡的寶寶那么小,還沒有形成記憶呢!聽覺也是微乎其微,每天裝模作樣地進行胎教,不就是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嗎?把大人忙活得夠嗆,孩子根本記不住。
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當孩子長到18周~19周的時候,記憶力和聽力都已經足夠開始發展了,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能夠感知到外界傳來的聲音和刺激了。
這個時候父母能夠在外面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無論是對他們的大腦發育,還是語言表達能力的發育,都有很大的幫助。就算是還沒有什麼經驗積累,但曾經記住的故事情急,可以幫助他們很多。
適應能力不同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環境是漆黑寂靜的,他們不僅不會覺得無聊,反而會沉迷這種安靜,長達40周左右的寂靜環境,感受不到任何外界的刺激,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當寶寶分娩出來的時候,再也無法保證周圍的環境是安靜的了,這就非常考驗孩子的適應能力。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下子來到了室外一樣,沒有任何反應的時間。
而那些在孕期經常聽故事,接受外界刺激的胎兒,在出生後馬上進入的嘈雜環境,就不會讓他們接受無能了,反而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會哭鬧,反而會有助於提取曾經的碎片化記憶。
今日小結:
你的老公會被寶寶做胎教嗎?進行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呢?歡迎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