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韋爾股份60億買股 北京君正卻有隱憂

2022-06-02     英才雜誌

原標題:獲韋爾股份60億買股 北京君正卻有隱憂

本文作者 | 顧天嬌

5月22日,韋爾股份(603501.SH)公告,擬通過全資子公司紹興韋豪增持汽車存儲器龍頭北京君正(300223.SZ)股票,增持金額不超過40億元,增持後累計持有北京君正股份不超過5000萬股,不超過其總股本的10.38%。

截至2022年3月31日,北京君正的股東持股情況比較分散,前三大股東屹唐盛芯、武岳峰資本、上海集岑均為投資機構,持股比例分別為12.57%、12.57%、11.18%,而其實際控制人劉強、李傑直接及間接合計持股比例為14.97%,持股比例並不高。

雖然韋爾股份表示無意爭奪北京君正控制權,但如果增持順利推進,它將在北京君正的股權和決策層面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在這次增持之前,韋爾股份已經花了20多億持有北京君正4.96%的股權,如今又要拿近40億增持,且有約60%的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及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融資方式籌集的資金。韋爾股份為何借錢也要增持?

韋爾求變

手機市場低迷,尋求汽車客戶資源

根據韋爾股份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收入的71%來自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其中,智慧型手機占比為57%,安防監控和汽車電子分別占比18%和14%。智慧型手機一直是韋爾股份最重要的下游市場。

2022年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持續下跌的第五個年頭,相比PC曾經歷過的長達七年的低谷而言,或許「苦日子」還在後面。

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消費者的換機周期已經延長到28個月到30個月,國外消費者則普遍在35-40個月。

消費低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如果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手機行業難免會走上電腦的老路。

雪上加霜的是,不斷上漲的零部件和材料成本正在增加手機廠商的生產成本,而這種壓力想要通過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又很容易遭到「反噬」。所以可以看到一些手機廠商除了砍單外,還開始降低手機的規格和配置,以此來控制成本。

不管是減少出貨量還是降低配置,對於上游的硬體廠商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韋爾股份在本次市場低迷的背景下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它的CIS、TDDI產品都非常依賴手機市場。就拿TDDI來說,業內人士指出,年初至今,中國品牌廠商的手機出貨量令人失望,拖累了手機用TDDI晶片的需求,相關TDDI晶片供應商面臨降低第二季度報價的壓力。

不過,韋爾股份早早意識到了消費電子「不可靠」,並在過去兩年完成轉型。比如其汽車CIS在歐美日韓多地區取得突破;安防CIS在歐美各大客戶成為一供,幾個著名歐洲品牌從三供變一供;培育新興高速增長業務,包括MCU,射頻、Mosfet、IGBT、SiC等產品線。

據其透露,公司計劃在當前的40%-50%的營收占比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消費電子領域的比重。

與北京君正的合作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韋爾股份在增持公告中表示,希望通過本次交易加強與北京君正在業務方面的戰略合作:一方面,公司希望與北京君正實現有效資源互補;另一方面,公司渴望與北京君正在車載電子市場深化合作,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很顯然,汽車市場是韋爾股份的重要目標,而北京君正擁有的國際頭部汽車供應鏈客戶資源恰恰是韋爾股份最需要的東西。

2020年,北京君正合計斥資約72億元收購北京矽成100%股權,藉此奠定了全球汽車存儲晶片領軍企業的地位。

雖然車用存儲器市場廣闊,需求處於爆發期,但是存儲器市場是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即便是細分的車規存儲器領域,也有巨頭把持。目前美光科技在車規存儲市場是第一,市場份額接近50%,北京君正在車規存儲市場排名第二。

相比本土其他廠家來說,北京君正的優勢在於目前已經打入一線汽車廠商供應鏈,比如汽車領域的Delphi(德爾福通用)、Valeo(法雷奧集團)、TRW(天合汽車集團)等都是其客戶。

汽車客戶開發周期長、認證門檻高,對產品的品質要求高,後來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搶占市場,因此韋爾股份想要擴大在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尋求與北京君正合作再合適不過。

「抄底」君正

君正股東紛紛股價低位減持,看好韋爾入股?

早在這次增持計劃公布之前,韋爾股份就已經通過定增、集中競價方式獲得了北京君正4.96%的股權,並為此累計支付股權收購款約20.68億,平均持股成本在86.52元/股。

「不幸」的是,即便韋爾股份多次低價增持,北京君正的股價仍一路走低,在今年5月來到70元附近,讓韋爾股份陷入浮虧狀態。而此時的北京君正,已經較其2021年7月的股價高點的199.97元,下跌了近60%。

2021年12月以來,資本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反映 A 股市場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的中華半導體晶片(990001.CSI)指數4個月跌幅達45%。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尤其是中國半導體產業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資本市場短期大幅波動導致行業內部分優質公司在估值方面體現出較好的優勢,帶來較好的產業投資機會。

因此,「低位布局」或者說「抄底」,成為韋爾股份這次增持行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

那麼剩下的約5.42%的股權,韋爾股份將從何處獲得?

在韋爾股份增持計劃公告之前,北京君正的多位大股東已相繼公布減持計劃,他們或許是本次韋爾股份的交易對家。

根據公告,持有北京君正12.57%股權的武岳峰資本計劃在2022年2月8日至2022年8月7日期間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北京君正不超過2%股份;持有北京君正12.57%股權的屹唐盛芯計劃自2022年4月29日至2022年7月28日的三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北京君正不超過1%股份;持有北京君正11.18%股權的上海集岑計劃自2022年4月29日至2022年10月28日的六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北京君正不超過2%股份。

另外,實控人關聯企業四海君芯計劃自2022年4月29日至2022年10月28日六個月內減持所持北京君正不超過1.89%股份。

四大股東合計減持北京君正不超過6.89%的股份,一進一退之間,韋爾股份順利「上位」。

這些股東願意低位減持,或許也是看好韋爾股份入股北京君正後能帶來的正向變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韋爾股份表示無意獲得北京君正的控制權,但是後者分散的股權結構或給公司經營埋下隱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5e88cb27a5b83b03cfa18d218287e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