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預警!網約車司機,飽和了

2023-06-07     功夫財經

原標題:多地預警!網約車司機,飽和了

作者:老古,知名財經專欄作者

如何讓投資者活躍起來,並且對未來有良好的信心,才是經濟發展唯一正確的方向。
應對貨幣動盪引發的危機,應該回到經濟發展的本質,那就是投資。
一時的困難,是可以渡過去的,但越來越多的錯誤干預,則會將困難延長。

最近,東莞、三亞、溫州、濟南、遂寧等多地已相繼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提醒當地網約車單車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

但在網約車日均接單量逐漸減少的同時,新增加的營運車輛數量以及取得網約車駕駛員證的司機數量卻還在持續攀升。

交通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全國共有307家網約車平台公司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22.9萬本、車輛運輸證225.0萬本,環比分別增長1.0%、2.7%。

網約車司機能否賺到錢,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就是日均10單,每單均價約為20元,每日如果收入不足200元,那就無利可圖。

1 市場的工資率會趨同

網約車司機接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幹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多。

這個職業,是一個門檻極低的行業,只要有駕照,就可以從事,雖然還是有一些管制,但基本上來說,這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

同樣的職業還有外賣員,快遞員等職業,這些職業甚至不需要面試,直接就可以上崗賺錢,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小微企業主。

當網約車司機收入高於外賣員很多時,外賣員就不跑外賣了,就去跑網約車了。

當網約車司機的收入在下降時,也會有大量的司機離開這一行,可能他們去當快遞員了。

在市場中,同一性質的工作,他們的工資率總是會趨同的。

這三類職業的變化,未來將會在各種經濟周期中變成一個重要的指標,用以了解社會整體就業的狀況。

當失業率增加時,這類職業的從業者就會增加,他們的平均收入也將被拉低,說明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勞動力的價格因此下降。

網約車司機日接單量的下降,與企業降薪其實是一回事。

甚至會有白領從辦公室走出來,有高校畢業生學校里走出來,進入這三種職業,所以,網約車收入的下降,是代表著整體低技能勞動者工資率的降低。

不在市場中的人,他們的工資率不會受到影響,比如公務員。

還有一些被保護起來的人,他們的工資率也不會受到影響,比如國企工人,比如很高門檻才能做的醫生。

在市場中,本不該存在有收入特別高的某一種職業,因為只要這一職業收入高,馬上就會有無數的人擠入這個賽道,從而拉平工資率。

市場工資率的下降,有著多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投資減少。

投資是就業崗位的來源,當整體投資不足,同時新增勞動力增加時,工資率會出現下降,這主要是由投資信心不足、資本量不足引起的。

疫情三年影響了一些信心,更主要的原因是世界依然處於加息周期,無風險利率達到了5%以上,全球投資量都在縮減。

這是當前工資率下降的主因。

第二種原因,是全球勞動力市場供給快速增加。

台灣出現了二十多年工資沒有上漲的情況,年輕人的工資一直是22K起薪。

主要就是因為大量的勞動力加入了全球分工體系,這就構成了競爭。勞動者與勞動者提供相類似的勞動產品,他們之間才是競爭者。

已開發國家通過阻止外部勞動力進入的方式來人為提升工資率,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是,歐美普通人的貨幣收入很高。

但人為的手段,也無法改變真實的工資率。

在美國華人圈盛行一句話,叫「賺美元花美元」,意思是,名義收入看起來是高了,但支出也相應高了,所以真實的財富水平並沒有增長多少。

2 讓投資者重新活躍起來

經濟問題,只有一個成因,那就是資本量。

經濟發展,不是什麼消費旺盛,而是投資旺盛。投資是面向未來的需求,今天把錢投下去,未來才有產出,所以投資是根據預期產出來進行判斷的。

消費不會形成投資,刺激消費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如何讓投資者活躍起來,並且對未來有良好的信心,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方向。

我們正處於經濟周期之中,這個周期形成的主因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2020年阿里增員10萬人,而2022年,阿里開始減員,增員正是在貨幣超發製造的繁榮中增加的投資,而減員則是在貨幣緊縮後對錯誤投資的更正。

任何普遍性的經濟環境出現問題,都主要是由貨幣這種通用元素導致的。

如若不能正確認知到這一原因,繼續著貨幣洪水的印鈔刺激模式,也只能解決當下一兩年的問題,是將困難和問題留給了未來。

中國現在也處於這個過程中,過往貨幣的寬鬆及其對房地產的刺激,導致了今天地產業的困難。

越是在經濟困難期,越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能為了解決短期的問題,為未來製造長遠的麻煩。

因此,我反對一些所謂的專家提出的「救經濟」的干預手段。

在我看來,錯誤的投資逃不掉被市場清算的命運。現在不去救,反而是讓市場緩慢出清,這是對錯誤的出清。

只有出清錯誤,才能輕裝上陣。

這樣的教訓很多,日本財政曾經花了大筆的錢去救日本的大企業,結果導致日本一度出現大量殭屍企業,用非市場化的手段救經濟,反而讓經濟陷入長期困難。

面對失業增加,不能急於用短期手段去解決問題,而是要立足於長遠,找到中國經濟發展中制約發展的關鍵性要素,進行更為長期和徹底的改革。

一時的困難,是可以渡過去的,但越來越多的錯誤干預,則會將困難延長。

3 從美國大蕭條中吸取教訓

歷史上,美國大蕭條引發了大規模的失業和企業破產潮。

大蕭條期間,失業率非常恐怖,按照1932年9月的《財富》雜誌估計,當時美國總人口大約有1.2億,失業人口卻達到了3400萬!

但更大的問題並不是大蕭條本身,而是在大蕭條之後,羅斯福持續多年的各種救經濟的手段。

因為失業是一個現象,他會很快發生變化的,人沒有收入就會活不下去,失業潮的下一個現象就是降薪,而不是一直失業下去。

有人說,羅斯福挽救了大蕭條,但真實的歷史是,羅斯福延長了大蕭條的時間,美國失業率在十年間一直在高位運行,讓這一經濟災難發生的時間長達十幾年。

應對貨幣動盪引發的危機,應該回到經濟發展的本質,那就是投資。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希望有更多實質性的保護產權、增加民間經濟活力的手段出台,而不是學習西方國家用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來挽救那些做出錯誤投資的企業。

堅持改革,堅持產權保護,堅持對外開放,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四十年的法寶,這一法寶依然是中國發展經濟的最好用的手段。

不要為了救急使用權宜之計,而是應該有長期主義的發展觀,今天回頭看當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各種釋放民間活力的政策,就會發現,這些政策直至今天,依然在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活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5a6532e57fccfd50d4e4fb935431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