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又碉堡了,但我不想再吹了

2023-08-20     十點電影

原標題:印度電影又碉堡了,但我不想再吹了

轉載來源:電影雜誌(dianyingzazhi8)

一轉眼,暑期已經就要結束了。

開學,迫在眉睫。

提起教育,無論是家長、社會、還是學生自身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雖然每年都在教育改革,但爭論從未結束,教育是國之根本,所以當國家重拳出擊整頓教培機構時,關於課外輔導的爭論達到了最高潮。

今天咱們來說一部印度電影,對象就是私立教培學校——

說起考試大國,亞洲有幾個國家不得不提,韓國,中國,以及印度。

印度因為人口多,但是基礎教育較差,學生多,學校少,通過率低,所以考試尤其是高考,那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可謂是底層人民無人問津,上層學生卷生卷死。

70年代,印度進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之後,私立教育機構應運而生,本來是要其分擔社會教育責任,結果卻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作為斂財的工具。

他們用高薪將好的老師挖過來,然後將這種成本再轉嫁到學生身上。

慢慢的,學費就越來越貴。

想求學,首先得有錢。

而相比之下,公立學校一沒好的老師,二沒好的生源,三沒資金注入,一年比一年慘澹。

城市裡的還稍微好點,村裡的偏遠的,簡直「十室九空」,沒人去讀,幾乎已經到了關停的邊緣。

窮人讀不上書,孩子們早早就被推向了社會,女孩就嫁人生子,男孩就送去工廠做工。

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底層人民對於教育資源被私立學校掌控的不滿,大家揭竿而起,要求政府做出改變。

印度最大的教培機構紮根多年,已經成了這一行業的龍頭,而其中的大佬蒂魯帕蒂,看到政府有意拿教培開刀,就搶先一步「示弱」。

他們表示,鑒於教育現狀,他們教培機構決定將派遣最好的老師「下鄉」紮根基層,改善當地的教育水平。

聽上去好像還不錯,但都是面子工程罷了。

他們實際派出的老師,其實是助教,平常根本不上課,頂多改改作業,看看自習。

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資源依然在蒂魯帕蒂手裡。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一幫一活動開始了。

巴拉,蒂魯帕蒂教培機構的助教,無名小卒,他是真的懷著一腔熱血想要去幫助村裡的孩子們求學。

然而到了當地才發現,學校的情況比他想像的還要悽慘。

老師,1人。

學生,0人。

校長是一個花甲老頭,面對這種情況他除了嘆氣還是嘆氣。

沒辦法,他們學校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老師了,學生們只能退學,去賺錢了。

其他老師都勸巴拉,混混一年還能白拿錢,就當無事發生就行。

但基於老師的職責,他根本無法坐視不理。

於是開始一家接著一家去拉人。

然而卻遭到了家長的反對,送去學校一天要10盧比的費用,但是讓孩子去上班賺錢,一天就能賺20盧比。

巴拉知道,要想讓孩子們返校,只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家對於教育的看法。

對窮人來說,教育作為投資,這種長遠的回報實在太過於渺茫了。

尤其是老師不停換,孩子們就算想去上課,老師不好好教,他們也無能為力,還不如擺爛去賺錢。

但巴拉承諾,他一定會對這些孩子負責到底。

他是理工男,本來是數學的助教老師,但化學和物理他也能教。

他可以一個人教三門。

而且他還將大家聚集起來,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說之前是老師的問題,那麼現在,他來了,他就會負責到底。

在他的動員下,學生們返校了。

大家非常認真的學習,並成功在聯考中考出了好成績,這一下讓根本就不在意的蒂魯帕蒂懵了。

你說什麼,這是我們派出去的老師教的?

他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蒂魯帕蒂下令讓人把巴拉召回來,可是巴拉此時還沒明白這裡面彎彎繞繞,還以為他要晉升了。

由於巴拉不同意回到總部,就被蒂魯帕蒂打了一頓,還被逐出了教培機構。

學生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課程又中斷了。

但這回,學生們明白了巴拉一直強調的教育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方式,還能提升自己的地位。

對於低種姓的窮人來說,教育幾乎是唯一的翻身機會。

電影延續了印度電影一貫的特點,既有動情搖擺的歌舞,又有煽情轟鳴的音樂,還有慢動作式的武打。

巴拉被威脅不許踏入村莊,於是為了授課,他想到了一種非常高效的辦法。

用錄像帶

跑到音像店,將自己的課程拍下來,然後找人送去村子,再召集學生們看。

雖然是手動式的「遠程教育」,但絲毫沒有影響學生們的上課熱情。

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直到最後公布高考成績,所有人都靠自己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你以為故事到這裡就完了?

並沒有,有一個小小反轉。

蒂魯帕蒂雖然沒能攔住這幫人飛升,但他想到了一個更狠的方式,在他們出了成績之後,找人收買。

你不是想去留學嗎?

我來資助你,但前提是,你要對外宣布你是在我們機構培育出來的。

換句話來說,你的成績要掛在我們學校下面。

不同意,那麼學生們未來的求學之路會非常困難。

可同意,那就等於抹殺了巴拉的一切努力,他們愧對於自己的良心。

然而巴拉在得知了之後,非常開心地要求學生們務必要跟蒂魯帕蒂簽合同,這太好了,簡直好的不能再好。

看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已經有富人為你的才能買單了。

現在你們只是跨過了一座山,只有等你們真正成材了,發揮你的才能去給更多的人創造受教育的機會吧。

所以結尾非常諷刺,巴拉手下教出來的學生一個個光鮮亮麗站在典禮上,感謝著蒂魯帕蒂的諄諄教誨。

台下掌聲雷動,而學生們卻無動於衷。

巴拉在那之後就徹底失蹤了,沒人見過他,只是聽說他和妻子一起去了遠方去給上不起學的孩子們授課。

而他們這一批學生當中,有人成了教育家,有人成了企業家,還有一個成了政治家。

他們用自己的影響力按照巴拉所說的那樣,創造了更多的教育機會,甚至親自去給學生們授課。

電影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學生的回憶所展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當然,這是一碗合格的雞湯,也是非常成功的印度勵志電影的模板。

它太「完美」了 。

學生們肯學勤學,家長們都通情達理,老師們更是因材施教,他們這一群底層人民掀翻了以蒂魯帕蒂為代表的資本家。

熱起來了,燃起來了。

然而,現實卻是有出身底層依然厭學的孩子,有即使努力也考不出成績的學生,有大學畢業也碌碌無為的打工人。

雞湯固然好喝,但光靠雞湯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4e4b3017d2b41d9e15028634cdfa0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