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赫山區三個新農人的故事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夏訓武
當眾多年輕人選擇離開農村,遠離田土,去融入城市生活,尋找生存發展空間。在赫山區,卻有一群「80後」「90後」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紛紛投身農村,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耕耘土地,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擔當起未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
種田講究的俞聰
近日,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聯合發文,表彰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湖南中億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聰入選,他是我市唯一獲此表彰者。俞聰,這位江西農大畢業的桃江人,為何落戶赫山區筆架山鄉中塘村?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俞聰。
在中塘村,俞聰租賃了上千畝耕地。通過農村土地數字化改革,租賃流轉更便捷,今年年初,俞聰與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簽訂了為期3年的流轉合同。
1989年出生的俞聰是桃江縣修山鎮人。2011年畢業於江西農大,投身隆平高科,成為隆平高科湘西北片的大區經理,開始接觸農業,常年與片區內的農資經銷商、種糧大戶打交道。
俞聰說,之所以選擇落戶赫山,是基於這裡在土壤、水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盛產優質稻米。正因為看中了這一優勢,2016年,俞聰離開就職4年的隆平高科,懷著「做全一粒大米」的夢想,開始在這裡自主創業。他成立了農業公司,實行規模化經營,大面積種糧的同時,拓展種子銷售、農機服務、工廠育秧等業務。隨著產業做大做強,俞聰和他的公司品牌越來越響,影響越來越大。
俞聰認為,做農業是有門檻的。只有真正了解農業,才能提升效益,做大做強。在他看來,做農業,要增效,關鍵的一點是降低生產成本,儘量減少人工投入。
與俞聰交流,記者抓取到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農業產業的「關鍵詞」,諸如數字農業、降本增效、資源共享、規模經營等等。對於資源共享,俞聰覺得,好的農資、先進的技術,業內應及時交流分享。而農業生產中投入成本最大的機械設備,應量力而行,千萬別貪大求全。可採用借力、租賃的形式,儘量減少投入,這樣,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純利,同時,還可減少管理投入。用俞聰的話說是「專業的事情讓專業團隊去做」。
泉交河鎮奎星村的種糧大戶楊德優這樣評價俞聰:「俞聰懂技術,會經營。而且還特別熱心幫助他人。」據了解,德優農業專業合作社就是在俞聰的支持下,逐步做大做強的。對此,楊德優的感受最是真切。
在湖南種田的「劉耕田」
「我叫劉耕田,我在湖南種田!」這個最近活躍在抖音里的「種田達人」,本名劉曉宇。
劉曉宇在田間。夏訓武攝
從江蘇鹽城遠道而來的劉曉宇,個子高大,皮膚黝黑,儘管戴著眼鏡,但也「裝」不出斯文的樣子,跨界轉型做農業的劉曉宇,給人的第一印象,與當地農村小伙子並無二樣。何況,他的抖音段子也是圍著「農」字轉,說的儘是農事,所有的背景,皆在田間地頭。
「之前,益陽赫山,只是從地圖上看到的那方小小的山水。」談及對赫山的印象,劉曉宇最初有幾分不以為意。他說,當時,從土流網上看到赫山有大量土地掛網競拍時,也只是抱著看看的心態。讓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好奇妙。這裡濃厚的現代農業氛圍,加上正在進行的農村土地數字化改革,讓他立馬心動。還有,隨之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更是讓劉曉宇激情澎湃。這裡,是他投資農業的第一選擇,也是他轉型農業後,從江蘇到湖南,苦苦尋找的好地方。於是,劉曉宇果斷中止了在汨羅即將生效的合同,不惜扔掉已投入的幾十萬元資金,毅然決然選擇了筆架山鄉中塘村。
來中塘村快一年了,中塘村那方土地,讓他攪動得翻天覆地。劉曉宇會開著那輛上百萬的豪車,奔跑在村道上,車後會揚起灰煙……他還會將車停在田邊,去看看田野瘋長的莊稼……收割季節,劉曉宇儼然一位嫻熟的農機手,他喜歡駕駛收割機,去收穫自己種下的莊稼……
農閒時,他還喜歡和村支書邱鴻,坐在村民服務中心,去探討如何培訓一部分農人,成為專業農人,讓「農民產業工人化」。然後,組織一支中塘村的「專業勞務隊伍」,為本村、鄰村、周邊農戶、種糧大戶服務。同時,讓流轉土地的農人,有穩定的收入,讓村集體經濟更加壯大。
劉曉宇想法許多。「一村一品」,是劉曉宇下一個目標,即在秋冬的田野上放養鵝。有了產業,有了產品,劉曉宇最想做的是,做「農業+移動+短視頻」,打造一個「三農」帳號,策劃記錄「我是劉耕田」的田園生活,呈現給受眾「劉耕田鄉村生活的每一天」。
二次創業的彭偉
「彭偉回家種田了!」2022年12月,在泉交河鎮祥雲村,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眾口相傳。
陳宏光(左)、彭偉(右)直播帶貨到田頭。夏訓武攝
2008年,彭偉的人生開始出現轉機,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去長沙一家通訊設備公司打工。先做苦力,後學技術,並慢慢開始積累人脈,業務多時,單子砸得他日夜加班。後來自立門戶,高峰期,彭偉旗下有5家公司,員工數千人。而公司80%以上員工,均來自泉交河鎮,或者祥雲村。至2022年底,彭偉年的個人凈資產近億元。
作為土生土長的鄉下人,彭偉的骨子裡,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家鄉情結。家鄉的一草一木,彭偉倍感親切。對於家鄉,小有成就的彭偉有求必應,慷慨解囊。
到底是什麼機緣,促成彭偉最終決定放下在外地風生水起的事業,轉型投資農業,反哺家鄉?
2022年12月,老家正在全域推廣的農村土地數字化改革,牢牢吸引了彭偉。於是,彭偉一個大膽的構想形成:以老家獨有的山水資源為依託,總體規劃流轉全村土地,做生態農業,發展循環農業,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彭偉的決定,還打動了同學陳宏光。當時,在長沙經營酒店的陳宏光早已年入數百萬元,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彭偉的回歸,也影響了陳宏光。
近期,他們已與村兩委協商,以雙方合作的模式,對村裡辦的紅薯加工合作社進行代管理、代運營,並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在村裡發展抖音直播帶貨、電商銷售等新的經營模式,確保紅薯產品收購、銷售渠道暢通。他們還出資二十餘萬元,幫助村裡修建進出紅薯加工廠房的道路,整修廠房圍牆。
彭偉的腦海中總能蹦出一系列農村產業發展的「金點子」。除了種上千畝水稻,他還在村裡承包了100餘畝山地,準備探索發展藥材種植,並計劃對自主經營初有成效的農戶,如養牛大戶、辣椒種植大戶等進行吸納整合,成立「祥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公司化運作、規範化管理。「我初步計劃投資350萬元,在村裡發展產業,爭取3年內實現盈虧平衡,5年後實現盈利。」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彭偉思路清晰,目標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