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全景戰爭史詩,口碑第一的《志願軍》意義遠超國慶檔本身

2023-10-07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挑戰全景戰爭史詩,口碑第一的《志願軍》意義遠超國慶檔本身

作者| Mia

27.23億總票房:這是2023年國慶檔最終交出的成績單。

今年國慶檔共有11部新片上映,類型豐富多元,而在諸多影片當中,戰爭史詩大片《志願軍:雄兵出擊》(以下簡稱「《志願軍》」)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同時也是「略低於期望值」的國慶檔期間,「超出預期」的亮點之一。映後連續三日票房逆跌,在貓眼、淘票票、豆瓣三大平台的口碑位列檔期第一,有望在節後走出長線。

《志願軍》再次證明了,觀眾越來越關注口口相傳的「真實口碑」,影片口碑質量成為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深度共情的關鍵因素。影片既是大導演陳凱歌自我突破的成果,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再上一層樓。

「志願軍精神」如何照進當下?「最可愛的人」是怎樣讓幾代人淚灑影院的?作為三部曲開篇之作,意義深遠的《志願軍》是近期最值得反覆解讀的樣本。

對抗美援朝戰爭的首次全景呈現「迎難而上」:《志願軍》憑什麼打動幾代人?

「爆炸聲、機槍聲、吶喊聲此起彼伏;臉上、衣服、槍桿上都沾滿了泥濘和污濁;那些年輕而堅毅的士兵,抱著炸彈撲向坦克炮口,沖向敵人的前線。這場戰爭的場面空前宏大,史詩般的戰鬥鏡頭超一流。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觸動了人心。為什麼要多拍這類歷史戰爭片?當看到松骨峰上一步一屍體,還高喊著松骨峰上的三連會被人們記住的時候,我淚目了;70多公里,只有十多個小時的前進時間,路上累死的戰士不盡其數時,我淚目了。」一則高贊貓眼短評這樣寫道。

將目光投向三大平台,不難發現「人物群像生動」「情感真摯細膩」「節奏緊湊」是《志願軍》評論中的高頻關鍵詞。在極為紮實的創作背後,是陳凱歌導演及其團隊「對自我極限發起的艱苦戰爭」,399天的「戰鬥」與拍攝之後,他們迎來了勝利。

《志願軍》的創作與誕生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縱觀影史,從《南征北戰》到《大決戰》三部曲,戰爭史詩是稀缺類型,同時又深受觀眾喜愛,創作缺乏參考,且背負著極高的期待值。

就抗美援朝戰爭本身而言,相關史料浩如煙海,意味著人物和戰役極度繁多,如何抓住主線脈絡,以人性化視角全面呈現,與當下共鳴是歷史題材創作難點所在,而戰爭大場面對調度能力和拍攝製作的高要求,則是另一大難點所在。而首次從軍事、外交多個維度,「全景」式全面呈現三年抗美援朝戰爭始末,更是難上加難,情節容量和敘事難度高於局部戰爭,需要巨細無遺,全面精準還原歷史,同時要有深深的情感感染力。

最終,創作團隊選擇了迎難而上。作為三部曲的首部,《志願軍》集中筆墨回答了「為什麼仗非打不可」和「為什麼戰爭能贏」兩大核心命題,以虛構人物高級參謀李默尹的視角串聯起整個故事情節。

在陳凱歌導演看來,「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一定要從人物開始」,個體命運與時代交織,才能激起觀眾的最大程度情感共鳴。在影片中,會被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無名英雄打動,同時也能看到許多角色的人物弧光和自我成長。黃曉明飾演的師長江潮有勇有謀兼有市井氣質,朱亞文飾演的歸國專家吳正本從最初的懷疑轉變為堅定,張宥浩飾演的新兵楊三弟在戰爭殘酷歷練中一步步成長。

《志願軍》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將外交、正面戰爭兩大戰場兩條主線精妙編制在一起。以擊中許多人淚腺的「舉手」名場面為例,松骨峰化身為鮮血浸透的焦土,一句「還有能打的嗎!舉手!」,倒下的戰士們用盡全力舉起了手,一個、兩個、三個……場面震撼悲壯,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安理會上,伍修權將軍也舉起了手,令人熱血沸騰。蒙太奇手法淋漓盡致地說明:戰爭勝利是外交話語權的根本基石。

陳凱歌導演特意安排在松骨峰種下的一棵松樹,則運用了文學性的隱喻手法點題,松樹化身為三連戰士魂魄的象徵:「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松樹自古以來便代表著中國人的氣節和孤直,這一鏡頭語言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和悲壯。

正是這些創作努力,共同拔高了影片的藝術價值。貓眼專業版顯示,影片40歲以上、20 -24歲觀眾分別占比21.4%和24%,在「口碑效應」越發重要的當下,《志願軍》憑藉著「好看」,從核心歷史愛好者老一輩向年輕群體破圈,持續逆跌,拓展增量市場,體現出「志願軍精神」的代代傳承。

能夠拍好這一題材,離不開陳凱歌導演與《志願軍》的契合度。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曾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陳凱歌導演,以作品中的人文思考和人物塑造而著稱,同時,他出生於抗美援朝戰爭時代,曾經從軍,對這一題材有深刻的思考和情結,長期積澱推動了此次爆發。

《志願軍》拍攝被他稱為「從影四十多年以來最艱苦拍攝時間最長的一次」,完成了一次超越自我極限的挑戰。

全景史詩大片三部曲連拍,用399天打磨,出場人物多達200多人,對諸多戰爭場面精心設計,同時不失人文關懷,實現了宏大家國情懷與鮮活人物刻畫的有機統一。

檔期口碑第一,《志願軍》意義不止國慶檔

如果說文戲的設計,藝術創作層面的用心鑄就了影片的「魂」,令戰士忠魂、氣韻風骨鮮活再現,武戲的講究,拍攝製作層面的設計和努力則造就了影片的「形」和「骨」,「刺刀見紅」的「兩水洞首戰」,使用巴祖卡的槍戰,使用燃燒瓶的山卡子等武戲,有層次感和差異度,並帶來了直擊內心的巨大視覺衝擊。

歷經酷暑寒冬,整個劇組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正如陳凱歌導演在「人民日報文藝」採訪中表示的:「我們肯定受到志願軍精神的感召。拍攝中,好像天天都與志願軍生活在一起。群演小戰士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開始化妝,看著他們一隊一隊奔向戰場,恍如隔世。拍攝的現場,時有預期之外的狂風怒號或是漫天飛雪,給戰場增添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氣氛,好像有一隻手在推動拍攝,幫助我們去感受那個氣氛。 這部戲對職業能力也是考驗。兩三千人的攝製組,就像一台運轉有序的重型機器。」

劇組製作了25000套服裝、10萬多件仿真的道具,1:1還原了飛機、坦克等重型武器,搭建1:1的聯合國場景,以呈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出席聯合國會議這一外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演員張頌文在第一次進入這個場景的時候十分震撼:「基本上和現場圖一模一樣」,飾演唐笙的章子怡表示「感受到73年前那一個莊嚴的時刻」。

除了場景外,演員同樣提前「軍訓」,形象動作均復刻歷史,真實火光和爆炸聲還原戰場,在野外進行實拍,一切只為更震撼的視覺呈現,以及更深刻的志願軍精神挖掘。

而這一切,值得被銘記和感懷。如果將「主旋律」影片視為承載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載體,不難發現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旋律影片。

觀看主旋律的過程充滿儀式感,同時也意味著共同認知的形成和內在的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電影是意識形態塑造的工具之一,而具體到抗美援朝戰爭這段歷史,正如片中伍修權將軍在聯合國會議代表新中國慨然發聲,他的精神感召著創作者「發聲」,因此,影片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民族之聲」,是中國主動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不將歷史講述權拱手讓人的重要體現。

前所未有多維度全景式的體量規模,以及傾注誠意的製作,宏大視角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志願軍》如同長篇史詩,意味著主旋律影片的升級和新生,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觀看更有特殊意義。

綜上,作為今年少有的歷史戰爭大製作,影片豐富了國慶檔類型以及年度市場類型,以高分口碑帶動行業精品化創作,同時意義遠不止國慶檔,而是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

影片於戰爭史詩大片這一「重工業類型」具有深遠的類型突破意義,為後來者帶來諸多啟發,推進電影工業化水平進步,對產業形成積極引導作用;

許多民族通過口耳相傳的史詩,得以保存歷史事件和故事傳說,磅礴大氣的藝術美感價值之外,史詩大片的歷史記錄作用同樣如此,作為高可信度的影像資料,影片引導並提供了對抗美援朝歷史的解讀,而電影作為大眾媒介,也充分推動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為更多人知曉,從而在國際層面產生正面影響;

電影並非單純的「娛樂產品」,有深度的影片能夠「文以載道」,以史為鑑,榜樣人物能夠為大眾注入精神力量。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觸達各個年齡層,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帶來了深遠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

彭德懷元帥在片中深情表示:「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

一條高贊評論寫道「走出影院看到的萬家燈火,就是電影的彩蛋」,好的影片總是和現實形成互文,和平年代回顧先輩付出,更能認知到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唯有銘記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邁向未來。而這,大概便是《志願軍》全體創作者的初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f92c154f4e11736506b73e0c8ba5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