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業家去世:年賺200億,卻不給子女1分錢

2023-10-09     筆記俠

原標題:一位企業家去世:年賺200億,卻不給子女1分錢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正和島(zhenghedao),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9 篇深度好文:4908字 | 13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正和島(zhenghedao),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9 篇深度好文:4908字 | 13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那個讓於東來推崇的人,走了。

10月7日,著名民營企業家、信譽樓創始人張洪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8歲。

那個和於東來並稱為中國商超界天花板的人,在離世前,依舊惦念著他人。在短短的訃告中,我們能看出張洪瑞的極簡理念:不設帳房、不收禮金,生怕給別人添麻煩。

商界再無他的身影,但他傳奇的一生,就是時代的一個側影。

他創辦信譽樓,6年零利潤,卻在39年後營收破200億,締造一個商界神話。在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激盪歲月里,你很難再找見一個如此獨特的坐標了。

坐擁一家百億企業,他沒留給子女任何財產,還把崗位股份都授予了老員工。

除了商業成就,張洪瑞一生榮譽加身,還曾受到過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

他沒有曲折離奇、驚心動魄的故事,但在細微的平凡中透著偉大,用一生踐行了一句亘古不變的箴言: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一、6年零利潤,39年締造200億「神話」

在常人看來,張洪瑞不是做生意的料。

一是他家裡成分不好,且「沒文化」。

1962年,張洪瑞16歲,剛剛初中畢業,五門功課中,有四門考了滿分,總分為495分。

成績很好,但因為家裡成分不好,且母親多病、祖父年老、弟妹們年幼,最終張洪瑞不得不放棄升學,扛起家庭的重任,賺錢補貼家用。

他為了謀生奔波,在河北黃驊縣種過地、做過臨時工,在勞動生產上張洪瑞是一把好手,但做生意這件事,他卻從沒接觸過。

試想,一個只有初中畢業、整天幹著粗活累活的人,誰能想到他日後能幹出200億的商業神話。

二是人太傻,不會說謊,還喜歡吃虧。

別人覺得張洪瑞是個「傻子」。

生產隊隊長是個小官,能指揮別人做事。但他卻干最多、最累、最苦的活,掙最低的工分。分配瓜果蔬菜上,他讓大家挑選最新鮮的,剩下最次的留給自己,即便缺斤短兩,他也樂得其所。他還是出了名的「活雷鋒」,經常免費幫人修縫紉機、灌溉農田。

他常說自己沒有多大能力,但無論幹什麼都用心干,不用心就只有經歷,用心就會把經歷變成經驗。多干就是多賺,賺了工作能力、工作經驗、人脈和好口碑。

但他的「傻子」舉動,卻得到了當時河北黃驊縣的公社書記夏相臣的認可,而夏相臣也成為他日後的經商貴人。

1984年,夏相臣升任黃驊縣常務副縣長,計劃著在縣城籌建新興市場,為農民進城經商鋪橋搭路。恰巧張洪瑞找到他,準備為生產隊皮鞋廠找幾個店鋪。

夏相臣動員他開商店,說:「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做生意來錢快。」

張洪瑞說:「無商不奸,我不會說謊騙人,怎麼經商呢?」

當時有一位鄉鄰賈毓忠,曾是民國時期黃驊縣商會會長,他對張洪瑞語重心長地說:「洪瑞呀,社會上是有『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說法,但那是說小商小販的。確實有些小商小販是靠短斤缺兩、摻雜使假賺錢,但大商不奸。」

賈毓忠接著說:「在商言商,無利不起早。任何一個商人,都有利益訴求,都要賺錢。這是商業規律。不過,獲利、逐利得有法、有道,才能真正掌握好、運用好商業規律,才是好商人。越是大商人,除了守法經營外,越要堅守經商之道。而越堅守這個道,才會最後成為大商人。」

於是,在1984年年底,放下鋤頭的生產隊隊長張洪瑞,帶著15名農民,創辦了一家280平米的商場,信譽樓由此應運而生。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開業前6年,信譽樓帳面上的利潤為零,並且,張洪瑞還在一次全體幹部職工大會上自豪地宣布:

信譽樓成功了!

「一分錢沒賺到,這明明就是白忙活了,怎麼能叫成功呢?」張洪瑞的「傻話」傳出去後,引起人們陣陣譏笑。

但這個6年零利潤的小商場,在39年後,成為了商超界的一個傳奇。

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聯合發布「2022年度中國商業零售百強企業」,信譽樓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納稅超9億元。

張洪瑞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向大家證明了,信譽樓真的成功了。

二、利他,才是成為最大贏家

從一家不足30人的縣城賣場,到營收200億的百貨商場,張洪瑞靠什麼締造了一個商業傳奇?

無他,唯「誠信」二字。

就像公司的名字——「信譽樓」三個字一樣,創立之初,張洪瑞堅守的經營理念就是「講誠信,買賣不欺」。

誠信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在1986年,信譽樓才創辦2年,就推出了「售貨信譽卡」,比國家「三包」政策早了9年,消費者能無理由退換貨。張洪瑞把這個政策堅持幾十年。

一般來說,企業經營在誠信上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說到做到,兌現承諾,遵守合約;

第二個層次是在信息不對稱得情況下做到不欺不騙、童叟無欺;

第三個層次是利他,切實為所有利益相關者著想。

在改革開放初期,創業者野蠻成長,投機主義不在少數,但張洪瑞很「另類」。

他將誠信看成經營命脈,最大的特點就是「真」:真說到做到,真不欺不騙,真切實為他人著想。

在信譽樓,員工名片的背後都印有一句話:「我利客無利,則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則客不久;客我利相當,則客可久存,我可久利。」

簡單來說,張洪瑞信奉的是最頂級的誠信——利他。

這句話貫徹在信譽樓的所有經營環節中:

首先,把客戶當家人。

張洪瑞更是指出:「我們不是賣什麼的,而是幫助顧客買什麼的。「

如果有人去信譽樓買東西,導購員可能還不一定賣給他,不是因為導購員脾氣大,服務態度差,而是作為信譽樓導購員的職責就是導購,為顧客當好參謀,幫助顧客買到合適的商品。

如果說有的商家是研究顧客如何利用顧客的輕信、不懂、或者貪便宜的心理讓他上當,那麼張洪瑞要求信譽樓去研究的是如何給顧客提供最大的方便。

其次,把員工當人看。

「我剛一干信譽樓就明白——不是顧客第一,是員工第一。」

在張洪瑞看來,人是第一要素,一切為員工著想,一切從員工的根本利益出發,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核心能力,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為了讓信譽樓所有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張洪瑞堅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不自居」。

有些老闆為了賺錢,苛責自己也苛責他人,把員工當工具人,但張洪瑞真正做到了把員工當人看。幾十年間,他把崗位股份都授予了老員工,而自己只保留了不到1%。還專門制定了規章制度,不允許子女繼承和傳讓他的股份,更不允許個人控股。

在信譽樓,絕大部分的股權是由7000多名「星級」導購員與核心員工持有。他不搞家族企業,明言不讓子女接班,民主選出了公司董事長和總裁,而新任掌舵人都是從「站櫃檯」開始,腳踏實地成長起來的。

張洪瑞比胖東來的創始人年長20歲,卻有著共同的經營理念。於東來不信仰宗教,但信仰善良、幸福和快樂。胖東來每周二雷打不動的放假,加班需要扣錢。

張洪瑞同樣如此,讓員工快樂比賺錢更重要。每年春節關門停業,全體帶薪放假七天,連中秋、元宵節的銷售黃金期,信譽樓都提前關門歇業,有人說信譽樓真傻,在銷售黃金期卻關門了。

但在張洪瑞看來,「員工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佳節團聚共享親情」。成全別人就是最大的福報。

張洪瑞還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嚴禁內部員工之間請客送禮,嚴禁上下級之間節日互相走動,哪怕是電話拜年。看似不講人情,實則充滿人性,畢竟人情債最難還,省去了員工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在企業里,張洪瑞不僅是企業精神的總設計師,更充當了一個「牧師」的角色,他搭好舞台讓員工唱紅唱紫,好心態、好品格的力量讓信譽樓4萬名員工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也成就了4萬個幸福家庭。

最後,對待合作夥伴。

早在20世紀90年代,張洪瑞就制定了一套屬於信譽樓《經營宗旨與信條》。他明確強調,切實維護供應商利益。互惠互利是我們和供應商的共同利益所在,我們不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供應商受損害。

世界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說:「一個成功企業家不一定是萬能的,但他一定要具有高尚品格,而且他的品格力量足以在企業中形成強大向心力。」

對於張洪瑞來說,今天信譽樓成功的果,就是他當年創辦信譽樓時,種下的誠信的種子:

一開始就為他人著想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張洪瑞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價值的最大化。他要求員工對企業和社會負責,把簡單的事情做好,把愉快的心情播撒。他視客為友,和供應商互利互贏。

三、身價百億,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張洪瑞白手起家創造了一個商業奇蹟,但這位百億富豪對自己的衣食住行並不講究:

他沒有專車、沒有秘書、沒有房產,即便是房價漲得最猛的那幾年,張洪瑞也沒動過賺快錢的念頭。一個兩居室既是辦公室也是住處,長條布沙發、寫字檯、鐵皮做的置物架……幾乎是所有的家具,一用就是幾十年。

每天下午四點,張洪瑞習慣喝袋酸奶,他把用完的吸管用清水涮一涮,二次利用;一張抽紙撕開用兩次;客人的一次性杯子如果沒用過,他也留著自己用……

有人感慨他太節儉,令人心疼。但他卻說自己是提倡享受生活,反對資源浪費。

像張洪瑞這樣的老一輩的企業家,在積累巨大財富的同時,依然保持艱苦樸素的習慣。

台塑集團王永慶一條毛巾用了27年,華為任正非一間總統套房十幾人打地鋪;「世界船王」包玉剛一張白紙五次用,吉利李書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

除了對自己很「摳門」,他對子女同樣「吝嗇」。女兒出嫁時,他沒有購置嫁妝,也沒有給兒子買房,子女借錢,連利息都不能少。

他不是不捨得花錢,而是把錢花在了「刀刃上」,每年能砸下上千萬給員工做培訓。

張洪瑞決意不把公司和財產留給子女,不止一次地說,退休後,要退出公司股權,成立困難員工救助基金。

「子女有能耐自己掙錢,不能當富二代」,雖然沒有留給子女錢財,卻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獨立自強的精神,這比什麼都重要。

他曾說:「當初信譽樓是張洪瑞家的,今天張洪瑞一家是信譽樓的。」

行至暮年,回首往事能夠做到無怨無悔無憾,是件難得的事情,而張洪瑞做到了。

張洪瑞的一生,開局算不上好,窮苦家庭出身,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早些年,他為了生計奔波,種地,殺豬,干會計;60多歲時,身患肺癌,需要化療,深受病痛折磨。

但他說自己是社會上少有的幸運者。直到去世前,依然秉承陽光燦爛的向上心態,崇尚真實自然。

這源於他的光明思維。

什麼是光明思維?

是不抱怨的樂觀主義。

19歲,在煤建工作的張洪瑞,把鄰居表姑買的幾十斤的煤背回了家。表姑看著心疼,說他是受累的命。張洪瑞聽後反而很高興:「我要真是受累的命,這輩子就有福了!說明我身體好哇!」

信譽樓創業初期,由於不懂經營,出現了諸多問題。社會上就有人說閒話「信譽樓,信譽樓,三年以後扒磚頭。」面對外界的冷嘲熱諷,張洪瑞卻說:

「咱知道自己是外行不會幹,人家能看出問題來,說明人家懂行。」他還親自去拜訪這位內行人。

身患肺癌時,家人都很憂心,他卻說自己這一輩子無怨無悔,值了!因為化療,頭髮都掉光了,張洪瑞還在身份證上拍了張光頭照。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也無法選擇身處的時代,但我們能夠選擇如何面對苦難。張洪瑞最質樸的理念就是不抱怨,他說感謝生活的人,生活會給他豐厚的回報,抱怨生活的人,生活會給他百倍的懲罰。

即便人生中身心遭遇重創,他堅持認為老天爺是公平的,從不抱怨,而是努力過好每一天。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能保持恆定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到事物的光明面,樂觀去對待,好運也會如影隨形。

結語:有商業的地方,便有美德

改革開放45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群體。

現如今,中國正在進入成熟的商業社會,企業的使命不僅僅是賺錢,還需要盡社會責任。正如華為顧問田濤所說,質量、乾淨、責任,對企業家來說,是底線要求,也是崇高要求。

我們需要的是像張洪瑞這樣的「笨人」企業家,堅守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堅信大商不奸。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讓我們相信孟德斯鳩的那句話:有商業的地方,便有美德。表面利己的商業最核心的目的是服務於他人,服務於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商業,才是最大的公益。

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是讓普通人依靠自身努力收穫麵包和尊嚴,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和價值。

願我們都能感受到這樣的善意和正能量。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ee9bb92e577419ee15dc4ba7dced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