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毀了好萊塢?超英不是電影?看完《雨果》《日落大道》便知道

2022-09-19     閒人電影

原標題:漫威毀了好萊塢?超英不是電影?看完《雨果》《日落大道》便知道

《雨果》是馬丁·斯科塞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看完之後就會明白馬丁為什麼會說漫威不是電影了。

因為漫威並沒有讓電影語言和電影技術有多少革新與進步,反而導致電影畫地為牢,成了產業鏈上只顧賺錢的工具。

《雨果》以小孩子的視角引出早期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他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第一位導演,讓電影不再是一時的流行,成為長久的藝術。

談到電影變化過程就必須要聊一聊早期電影史。

電影放映機由愛迪生髮明,可當時的電影機只能一人觀看,類似於走馬燈,再加上愛迪生對電影機的壟斷,那時的影戲是私人的享受,而非大眾的消遣。

之後遠在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改進了電影機,讓其從一人獨賞變成了多人觀看,從此電影才算徹底走進大眾視野,1895年《火車進站》的放映宣告電影正式誕生。

《火車進站》的首批觀眾里就有喬治·梅里愛。

他被火車衝出螢幕的視覺衝擊力所震撼,立志要做電影,便向盧米埃爾兄弟購買電影機,但他倆拒絕了喬治的請求。

他們覺得電影這項技術沒有發展前途,只是能滿足獵奇心理的東西,終會被扔進垃圾桶。

因為盧米埃爾兄弟當時拍得一系列電影都只有一個鏡頭,對故事、剪輯等方面的探索幾乎沒有長進。

可喬治並不這樣認為,他托關係買了一台放映機並動手改造,有了更為先進的電影機。

隨後著手拍電影,發明了停機再拍、二次曝光,快鏡頭、慢鏡頭等電影技法,也讓早期的剪輯在電影中顯現。

電影自此成了藝術,喬治從剛開始模仿盧米埃爾兄弟,到後來自己創新,這才讓我們看到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的問世。

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電影技法的發展,以及喬治本人的經營不善與固步自封,讓他的電影之路走到了盡頭。

彼時埃德溫·鮑特的《火車大劫案》上映,影史第一部西部片出現。

片尾牛仔對著螢幕開槍的打破電影第四面牆的設計,讓當時的觀眾大為震撼,據說當時有人拿槍跟銀幕對射。

這種對電影技法的探究,打破了喬治·梅里愛的戲劇電影的結構,讓電影有了無限可能性,不再局限於舞台,以及永久不變的全景鏡頭。

此後的二十年里,各類電影層出不窮。

哈羅德的《安全至下》,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巴斯特·基頓的《將軍號》。

謝爾蓋·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茂瑙的《諾斯費拉圖》都促進著電影的進步。

在這類影片的衝擊下,喬治的電影不再受人歡迎。

而他自己當時對電影絕望,也不願意與時俱進,從而慢慢被觀眾拋棄。

對電影失去信心的他,賣掉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和所有電影膠片,用得來的錢在火車站擺了一個玩具攤,了此殘生。

幸虧電影人發現了他對電影這項藝術的革新。

晚年,他看到了別人對他的認可,對這位電影先驅者來說是最欣慰之事,可以不用帶著遺憾離去。

他的部分沒有被燒毀的電影膠片也被修復保存了下來,得以在百年後與我們相見,看到曾經電影的魅力。

《雨果》所要表達的就是這份對電影的愛。

但若不是影迷,《雨果》的觀影過程會略顯無聊,故事過於簡單,共情點無法體會,片中的迷影情節更是難以共鳴。

這是《雨果》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最大的觀影障礙,看這部片子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電影史,有了觀影門檻,《雨果》的評分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為普通觀眾不了解電影史,也沒有必要去了解電影史,所以他們不會了解《雨果》的致敬,更不會明白《日落大道》的悲情。

有聲片淘汰了默片,彩色電影取代了黑白電影,新事物的出現總會伴隨著舊人哭。

以前的人總愛唏噓,但過去成了時代的印記,只會變成一種符號,很難再次流行,只會在回憶中被大家偶爾提示,但像默片、黑白片這種電影形式肯定不會再現了。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出現,距今95年。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誕生,距今87年,1941年非線性敘事的《公民凱恩》革新了電影,距今81年。

可八九十年過去了,電影卻沒有多大進步。

下一個新浪潮在什麼時候?電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在新東西沒有出現之前,也許現在的電影就是諾瑪在片尾瘋癲的表演和馬克斯眼角的淚水。

諾瑪和馬克斯的哭泣同時也是比利·懷爾德的感懷。

經過喬治·梅里愛、埃德·溫鮑特、大衛·格里菲斯、謝爾蓋·愛森斯坦等大師的革新,電影從影像變成了藝術,也推進了好萊塢的發展。

二三十年代,是默片最輝煌的階段,這一時期,好萊塢大師頻出。

查理·卓別林拍出了《摩登時代》《城市之光》等片,巴斯特·基頓拍出了《福爾摩斯二世》。

這些兼具藝術與故事的電影讓好萊塢迎來了屬於它的黃金時代,電影的發源地在法國,但電影的鼎盛時代回到了美國。

那個年代的好萊塢電影雖然模式比較固定,但也誕生了不少佳作。

西部片有約翰·福特,懸疑片有希區柯克,言情片有威廉·惠勒,還有比利·懷爾德等人,他們締造了一個時代。

同時,也捧出了瑪麗蓮·夢露、費·雯麗、奧黛麗·赫本、詹姆斯·斯圖爾特等巨星,以及《亂世佳人》《羅馬假日》《關山飛渡》等經典電影。

可是隨著電視機的出現,電影受到重創,各大製片廠紛紛收縮,以求盈利。

雖然《日落大道》拍攝於1950年,但其中的對過去的惋惜也預示了好萊塢的未來,而這種未來變得撲朔迷離的原因之一便是電視機與大變革。

60年代,因受法國新浪潮、德國表現主義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美國本土也迎來了電影新浪潮。

《雌雄大盜》《畢業生》《逍遙騎士》推動了這一浪潮,隨後電影小子們跟進,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被顛覆,進入新好萊塢時代。

只是到了80年代,由於《天堂之門》的票房失利,電影公司收回了主導權。

美國新浪潮告一段落,獨立電影和特效大片興起,《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低俗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好萊塢。

然而進入新世紀後,在好萊塢能夠被稱作大師的恐怕只剩卡梅隆了。

他的電影促進了電影行業的升級變革,而其他電影只是一味地在超英、續集、IP里重複,電影的春天不止在何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d8d56a2de174da0a223cb7c1af29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