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與希特勒 | 能夠征服世界的,不是強權,而是笑聲

2023-10-14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卓別林與希特勒 | 能夠征服世界的,不是強權,而是笑聲

在英國誕生的奇幻巨作《哈利·波特》中,有一種神奇生物叫博格特,它喜歡黑暗封閉的環境,能化身為每個人最害怕的那個形象。而打敗它的咒語就是「滑稽滑稽」!圍觀它的人越多,發出的笑聲越大,對它的殺傷力就越強。

這個神奇生物的創造緣起,或許與同樣誕生在英國的「喜劇之王」卓別林有關。100多年前的1889年4月16日,這個20世紀最受人喜愛的男人出生於倫敦的沃爾沃斯。就在四天之後,20世紀最遭人憎恨的男人也降生在歐洲,他就是希特勒。這二人的才能與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相互撞擊,各自形成巨大的漩渦。

《卓別林與希特勒:光與影的纏鬥》原版封面插圖

他們雖從未謀面,但在媒體宣傳和個人形象經營上卻陷入了長久的廝殺,影史留名的反戰電影《大獨裁者》也因此應運而生。很明顯,片中卓別林的獨裁者造型直指希特勒。卓別林通過精湛的演技,將一個企圖煽動掌控民眾的魔鬼轉化為愚蠢可笑的小丑,用荒誕消解了獨裁者道貌岸然的虛偽光環。這部電影貢獻了很多名場面,如胡說八道德語演講、踩著匈牙利舞曲的節奏刮鬍子、地球儀之舞等,當然,最著名的一幕應該是片尾持續6分多鐘的演說。說來也巧,就在納粹鐵蹄踏入巴黎的第二天,卓別林宛如接替法國軍隊上陣一般,拍攝了最後的演說鏡頭。而且他確確實實是「一個人在戰鬥」——那天他把反對加入演說情節的助手和副導演都趕出了攝影棚,他說:「你們在那裡的話我演不好,因為我會感受到來自你們的敵意。」

讓「查理」在那種地方做政治宣傳什麼的,是不對的……電影發行商也說:「那個演說……會讓票房損失100萬美元吧?」可卓別林說:「就算少500萬美元也不打緊。我無論如何都要這麼做。」

正如上面引文中所表明的,即便後來從票房和口碑上都證明了《大獨裁者》是一部非常偉大的電影,但在籌拍之前和創作過程中,卓別林經受了前所未有的、來自國內外各方的壓力——畢竟他要拍的新電影意在嘲諷當時風頭一時無兩的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不止影片的商業前景不被看好,他還承受了來自業內人士的冷嘲熱諷、媒體的虛假宣傳,更不用提包含著政治陰謀的卑鄙攻擊。

就在這樣惡劣的創作環境中,卓別林共花了559天才打磨出了這部傳世佳作,完成版電影膠片的長度為11,625英尺,但總共用掉的膠片卻長達477,440英尺,是前者的41倍。僅最後的演說部分就整整拍了4天。

神奇的是,以最後一幕中的演說為時間分界線,希特勒進行演說的次數驟減。仿佛喜劇大師從這位世間少有的演說家手中,把他的「武器」奪了過來一樣。希特勒在1932年參加選舉的時候,藉助飛機可以在一天之內舉行三四場大型演說。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卓別林的演說開始在全世界迴響的時候,希特勒全年僅舉行了7次大型演說,1942年是5次,1943年甚至僅有2次。「納粹宣傳家」戈培爾曾建議希特勒去遭受空襲的前線地區演講來鼓舞士氣,但是大獨裁者擔心會有損自己的形象而拒絕前往——希特勒已然失去了形象這一武器。因為電影《大獨裁者》的問世,他成了全世界的笑柄。比起在真實的戰場上吃敗仗,希特勒先從傳媒戰場上敗下陣來。喜劇之王頑強地揮舞著笑的錘子,擊碎了大獨裁者的偶像。希特勒荒唐無稽的野心崩潰了,卓別林的幽默卻長存世間。

20世紀最受人喜愛和最遭人憎恨的

兩個男人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電影史里程碑之作《大獨裁者》

引發了怎樣的媒體大戰?

藝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

影響政治、改變世界?‍‍‍‍

‍‍‍

《卓別林與希特勒:光與影的纏鬥》由日本卓別林協會主席、劇作家和電影製片人大野裕之先生所著,通過講述影片《大獨裁者》的拍攝始末,向讀者展示了一代喜劇大師在重重困境中,依然秉持近乎愚笨的誠實態度和堅定信念,製作出讓全世界都能發出會心一笑的電影。身為導演和主演的卓別林通過該片告訴我們,藝術是紐帶,笑是武器,真誠和幽默所傳遞出的人類共同價值,可以對抗戰爭、強權和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