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李
當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價格戰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國汽車市場無疑正是當前價格戰的中心。
從今年上半年東風系品牌引發的大規模汽車降價,到如今數十家品牌的繼續降價和推出各種優惠活動,顯然,在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價格戰似乎成了每家車企無法迴避的話題。尤其在當前這個卷中求生的市場環境下,各大車企都在尋求各種方法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試圖通過價格戰來穩固或提升市場份額。
儘管此前「反降價聯盟」的鬧劇已經表明大家實際上並不想打價格戰,但現實的情況擺在面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在售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超過了70家,而行業普遍的認知是最終只有不到十家能夠笑到最後。想要分得更多的蛋糕,「價格戰」自然不可避免。
而從近期各大車企的反應來看,幾乎都做好了「卷」的準備,尤其是前不久的成都車展上,不少品牌在接受專訪時紛紛自信表示「不怕卷」。但也有例外,在 IAA 慕尼黑車展上,身為法國造車巨頭的雷諾汽車卻表示,雷諾無力參與與特斯拉或中國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的高昂成本。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雷諾的營業利潤率創紀錄的達到了7.6%,取得這一成績的原因是新車價格上漲和生產成本降低。而如果想要實現公司的利潤率目標,雷諾汽車負責人表示,「最好的策略是維持現價並調整固定成本。」同時,雷諾汽車更希望通過產品的創新和優化,以及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
理性的講,雖然價格戰滿足了消費者對於「便宜產品」的需要,但在價格戰的競爭中,一些車企可能會採取降低產品質量、減少售後服務等手段來降低成本,從而在價格上取得優勢,並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這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不利的。所以從長遠來看,價格戰並非好事,但放在現階段,筆者認為,價格戰不是「戰與不戰」的選擇題,而是必須要面對的事情,打不了價格戰的車企就只能被淘汰。
目前雷諾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相當低迷,根據雷諾官方發布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雷諾在中國市場僅銷售了1.8萬輛汽車,其中包括1.6萬輛電動汽車和2000輛混合動力汽車,而在2020年全年,雷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只有3.6萬輛,既沒有知名度也沒有吸引力,還不想打價格戰,再次退出中國市場也不是沒可能。而且如今出海潮興起,國產品牌走向全世界,雷諾汽車的機會將越來越小。
事實上,目前雷諾汽車跟新勢力一樣,急需要擴大市場份額,今年以來,堅持不降價的蔚小理也開始向現實低頭,換來了銷量上的增長,尤其是蔚來汽車,終於實現了「蔚一萬」向「蔚兩萬」的突破。而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產品質量變差了嗎?至少明面上看,產品力比之前更高了,因為價格戰也在倒逼車企提升技術,降低成本。
畢竟如今的消費者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好忽悠,除了價格,消費者更看重整車的性價比和產品力如何。這也正應了吉利汽車孫國新的看法,「越卷越健康,這個肯定對大家都是友好,車企你如果被淘汰了,證明你的自身的適應能力不行。」
寫在最後:
如今新勢力品牌還只是在國內卷,像雷諾這樣的海外品牌便已經開始退縮,而隨著接下來國產品牌不斷進軍海外市場,選擇退避的車企也遲早會受到波及,不管有沒有能力,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面對,而到時候再選擇迎戰,或許連反擊的機會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