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網事】以法治之力護航網絡強國建設

2024-06-30     金羊網

作者:王熠珏(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2024年是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30年前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並頒行了第一部涉網際網路的行政法規,由此拉開了網絡法治建設的序幕。此後,我國快速經歷了從門戶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到智能網際網路的疊代。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十年來,網絡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值此之際,國家網信辦牽頭專門組織力量編纂了《中國網絡法治三十年》,不僅為回溯、總結我國網絡法治建設情況提供了全景性視角,也為洞悉、凝練中國特色治網之道提供了系統性參考。該報告既呼應了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全球普遍共識,也從制度建構層面為全球網際網路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以人民為中心,依法治網的價值關懷

依法治網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首先是保障公民權益的內在要求,也是凈化網絡生態的必然選擇,更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的重要體現。進入新時代,網絡法治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充分發揮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不斷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基礎。具體而言:網絡法治要「固根本」,以人民意志打造良法,夯實網絡空間的法制基礎,為網絡強國建設搭建「四梁八柱」;網絡法治要「利長遠」,防於未然、治於未萌,前瞻性地應對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風險,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數字生活的新需求;網絡法治要「穩預期」,對於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進行充分把控、預測和治理,通過法治劃定網絡參與主體的行為邊界和尺度,從而形成智能社會的穩定運行機制。

上述法治的三項保障作用是有機統一的,網絡時代的「穩預期」同時包含了「不變」與「變」的雙重要素:一方面是通過「固根本」實現法的安定性,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融貫於以憲法為根本、以法律法規為依託、以傳統立法為基礎、以網絡專門立法為主幹的網絡法律體系,並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監督的綜合治理體系之各環節與全過程;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利長遠」來實現法律對網絡時代的適應,及時回應社會重大關切,適時將關涉民生福祉的危害行為納入規制範圍,以變革來達致再度穩定化。這種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使我國的網絡法治建設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塑造與規範邏輯,展現出中國特色治網模式的穩預期功能以及在理念與範式上的優勢,有利於助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回應信息文明,依法治網的多元探索

信息革命一方面催生了以信息、數據為資源,以網絡平台為載體的數字經濟形態,這使得在新型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型法益和新興權利;另一方面加劇了傳統、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之間的碰撞交融,為塑造我國網絡法治的自主性提供了重大機遇。在當下信息化時代,各類非傳統安全風險遍及網絡、數據、人工智慧等眾多領域,具有不同於傳統違法犯罪活動的諸多特徵:一是場域泛在化,囿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由現實的物理世界拓寬至虛擬的網絡世界,違法犯罪活動也呈現出虛實相結合、上下游相勾結、域內外相交錯的縱橫局面。二是主體匿名化,置身於網絡情境中的行為人具有非接觸性,彼此基於匿名聯絡和功能分化而形成一種產業化、鏈條化、集群化的犯罪協作形態,有別於傳統共同犯罪。三是行為複雜化,不僅新型危害行為層出不窮,且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時空異步性並不鮮見。四是危害彌散化,有的非物質性損害難以量化,如網絡暴力在侵害當事人權益的同時,亦擾亂網絡秩序、破壞網絡生態,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安全感;有的隱蔽性損害難以發覺,如利用數字貨幣跨境洗錢的交易數據海量化、活動範圍全球化,給反洗錢監管帶來挑戰;有的擴散性損害難以預測,如數據的跨境流動既有侵犯個人隱私的風險,也存在危害國家安全的隱患。

面對信息技術發展所引發的各類風險,既需要關注具體問題所反映出的制度缺位和處理失衡,也需要在抽象層面探尋法治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處理。就抽象維度而言,法治與科技的關係識別具有普遍意義,其內在原理為認識和解決具體問題有所助益。系統觀念的要義在於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始終堅持系統推進,統籌把握法治與科技的關係,在實踐中注重發展與安全、自由與秩序、開放與自主、管理與服務之間的協調,兼顧專項行動與常態化治理,遵循懲處為要、預防為先、治理為本,從而保障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就具象層面而言,針對網絡違法犯罪現象的不斷翻新,我國在一體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同時,創立了「國家-社會-個人」的多元化、立體式治理體系。例如,我國於去年7月率先制定《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此後國家網信辦完成了「文心一言」「清華智譜」等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的備案工作,通過深化頂層設計、加強行業治理、落實個人權責,協同推進技術和應用的創新發展。

堅持守正創新,依法治網的制度方略

如今,我國已躋身於數字化發展的世界潮流之中,通過立足自身發展實際,作出契合時代發展的命題提煉和制度建構,推進網絡法治理念、方法、模式等全方位創新。具體而言:一是理念重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持續完善網絡安全工作機制,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明顯增強。

二是方式重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傳統的立法範式具有涇渭分明的部門法特色,難以為跨部門法的涉網際網路問題提供整全性規制,故而有必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領域性立法為導向,形成具有整合性效果的包含事前預防、事中干預與事後追責的系統性機制。

三是模式重建。我國以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司法模式,積極推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科技在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司法管理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司法的探索中,依法解決新型網絡糾紛,加強網絡犯罪懲治力度,有力保障網絡主體權益。對於涉案人數多、涉及面廣的網絡犯罪案件遵循分類分層處理,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捍衛網絡空間公平正義。特別是網際網路法院的設立與發展,展現網際網路司法治理的「中國智慧」,成為國際社會認識了解我國網絡法治建設的重要窗口。

良法善治護航。實踐充分證明,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治網之道。面向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勢必還會面臨一些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我國將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以法治力量護航網絡強國建設,為數字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編輯:束孟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2316ae4125bd4b93f130b6923fb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