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路上,江淮打出了最後一手牌

2023-12-06   BusinessCars

江淮汽車的朋友圈越畫越大,但依然沒能回到巔峰。

在最近的一眾新聞中,儘管江淮汽車不是絕對的主角,但一定是最鮮明的那片綠葉。

12月1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將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簽署《智能新能源汽車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產品開發、 製造、銷售、服務等多個領域全面合作,打造豪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在這則消息還沒有被市場完全消化時,江淮汽車再次有了新動向,12月4日,在工信部的「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出現了蔚來汽車,這表明蔚來終於獲得了造車資質,不再需要江淮汽車代工,蔚來與江淮也終是要面對「七年之癢」的結局。

一方面收了真金白銀與蔚來劃清界限,另一邊又開始跟華為眉目傳情,還有一隻手按著江淮大眾,江淮汽車幾乎把傳統的、新興的造車勢力們都撩了個遍。為了日後的「星漢燦爛」,江淮決定把寶押在不同的路上。

「最強綠葉」

即使被傳江淮和蔚來已經分手,但兩者合作之初還是十分被人看好的。2016年江淮正面臨著商轉乘的困難期,投資50億元建設的乘用車三工廠並沒有帶來更好的回報,這家工廠的明星產品瑞風S5在當年的銷量僅為27,057輛。

蔚來的加入能讓這座投資巨大的工廠煥發新機,盤活部分產能,而且代工費用能夠支撐起整個工廠的運營,至少不需要虧本經營。此後隨著蔚來汽車在國內的新能源聲量和銷量的增長,江淮汽車更是加深了與蔚來的合作,共同建設了新橋工廠,計劃總產能100萬輛,一期產能60萬輛。

可以說在當時江淮汽車將乘用車的重頭都押寶在了蔚來身上,同時代工還能帶來更多的收益,根據蔚來的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2年蔚來向江淮支付的費用就多達30.38億元,並且這五年中江淮汽車還獲得了政府69.05億元的新能源補助。

這五年中,蔚來對於江淮來說就是一個能下金蛋的母雞,雙方的合作甜蜜且溫馨,甚至在不少宣傳中,江淮汽車和蔚來汽車的合作就是新能源時代最好的合作案例之一,是傳統車企變革的成功案例。

但是,好景不長,蔚來汽車的銷量增長放緩,導致兩工廠產能利用率降低,同時新能源的地方補貼也大幅縮減,這兩個工廠已經不再是利潤製造機,這才有了打包出售工廠行動。

並且在這五年中,江淮自身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大眾、華為、科大訊飛、地平線、中科創達等一系列公司進行了合作,讓江淮在乘用車市場有了底氣,此時代工廠的帽子就不想再戴,特別是這帽子賺錢能力還下降了。

為了之後的投資,江淮選擇出售這兩個工廠,固定資產變現金,有了現金才能進行更大的投資,畢竟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江淮的虧損遠大於收益,財報顯示2022年江淮汽車營業利潤虧損13.91億元,比之前三年的營業利潤都多。

進入2023年蔚來汽車的表現已經遠遠的落後在同期的理想和小鵬之後,江淮需要另謀新的合作夥伴來實現乘用車的轉型。

因勢而動,華為是最優解?

在江淮眾多的合作夥伴中,大眾或許是看上去最有實力的那個。從2017年簽訂協議開始,到2022年大眾安徽MEB工廠完成施工,再到大眾安徽綜合實驗中心研發測試場動工,大眾與江淮的合作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此之前,江淮大眾推出了新品牌思皓,採用德國VDA的質量管理標準,讓江淮生產的車型品質有了較大的提升。根據江淮官方發布的信息,2022年發布的新車思皓X6,其新車代表質量等級的QK值已下降至2.4,達到了大眾集團的全球生產標準。

但是在南北大眾都銷量下滑嚴重的2023年,大眾中國依然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顧及思皓這個品牌的前程。根據第三方統計,思皓品牌2023年前10個月銷量總和為50,430輛,其中十月份銷量為992輛,遠低於2022年同期月銷過萬的表現。

並且在2020年時因為經營狀況,江淮汽車選擇出售第二乘用車工廠給江淮大眾,最終換來了7.7億元的流動資金,讓江淮汽車當年度營利轉正。而江淮汽車持股25%的大眾安徽,需要在2024年才能迎來新車型的上市。

另一邊,江淮汽車其實還沒完全放棄自主經營,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新能源品牌釔為,並發布了首款車型釔為3。但是這款車型並沒有贏得市場的青睞,作為一款緊湊級純電車型,這款車面臨的對手都十分強大,夾在比亞迪海豚和五菱宏光MINI之間的定價讓這款車少了不少競爭力。

根據車主之家的數據顯示,今年自上市以來釔為3的累計銷量僅為7,017輛,這也意味著江淮的努力再一次打了水漂,面對著新能源的轉型,江淮汽車還是需要一個強大的外援,這時手中的牌也就只有華為能搏一搏了。

事實上,江淮與華為的合作很早就開始了,2019年江淮與華為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暨MDC平台項目合作協議,並且在思皓品牌的愛跑車型上還搭載了華為77G前置毫米波雷達,此後雙方的合作一直處於較淺的嘗試階段。

但是隨著賽力斯銷量恢復,奇瑞與華為合作的智界車型預售表現驚人,江淮汽車也意識到時機的來臨,選擇將合作程度加深,於是才有了開頭提到的雙方的合作。

從表明上來看,江淮仿佛是從一個代工走向了另一個代工,但從目前華為合作有成果的兩家車企來看,加入華為或許是江淮想要回歸主流唯一的選擇。

依靠華為的賦能,江淮有很大可能實現銷量的增長,畢竟在技術層面上華為在許多方面都是國內第一梯隊的,包括車機、智能座艙、智駕等,有了華為的深度賦能,產品在初期定然聲量不會少。

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作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車也將迎來春天,在合作消息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江淮汽車的股價就實現了高開,盤中雖有回落但依然有3.24%的上漲,未來隨著與華為合作的計劃落實,相信江淮的股價還會有不少的波動。

今年前三季度,江淮的財報扭虧為盈,但能夠維持盈利的依然是靠非經營性收益,綜合來看江淮選擇華為既是被迫之舉,又是順勢而為,隨著華為鴻蒙智行在國內的聲量越來越大,早一分搭上華為這輛新能源轉型快車,就快一分走上致富之路。

同時,面對不斷內卷的汽車市場,活下來才是第一要務,至於靈魂還在不在好像也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