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基業衰落無奈「賣身」
結束74年上市歷史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東芝公司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自1949年以來74年的上市企業歷史。
日本東芝公司當地時間11月22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公司私有化提案,宣布將於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由於東芝業務內容包含核電和軍工,對外資收購設有限制,所以選擇了日本國內企業聯盟的收購方案。
在世界品牌市場上,東芝無疑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品牌,作為日系企業的巨頭,東芝一度在市場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東芝的產品甚至被認為是市場優質產品的代名詞,然而就是這家百年的巨頭卻在最近走向了退市,上市74年之久,東芝為什麼會待不下去了?
百年東芝退市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20世紀80年代,東芝的這句廣告詞曾經風靡中國。
創立於1875年的東芝原名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39年由株式會社芝浦製作所和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合併而成,一度被視為「日本之光」,曾打造出橫跨家電、電氣、半導體、能源、基建等領域的龐大商業帝國。從1875年開創至今,它已經走過了超過140年的漫長曆程,與夏普、松下合稱日本「白電三巨頭」。
東芝曾創造過多項「第一」。比如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台洗衣機、第一台電冰箱、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個電飯煲等等。
全球第一台筆記本電腦也是東芝研發的,且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場份額長達7年之久。1985年東芝推出ThornEMILiberator,並號稱是全球第一家量產上市翻蓋型膝上電腦的企業,可謂「筆記本電腦之父」。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半導體技術和產能飛速提升,一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晶片供應方。
然而,經營不善、財務造假等一系列問題讓昔日的製造業巨頭節節敗退,直至倒塌。
2015年,東芝公司在被曝光會計造假醜聞後陷入財務危機,長期處於管理混亂、經營困難的狀態。這期間,東芝多次傳出併購重組方案,但均告流產。有分析稱,東芝的重組方案之所以遲遲難以確定,與東芝握有敏感技術、日本有關方面對投資方的選定特別慎重有關。
2017年,東芝公司為化解資不抵債困境引入外部資金,增資6000億日元(約合295.6億元人民幣),得以倖免退市。然而,分析人士認為,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東芝經營。
2022年,東芝公司開始尋找收購方,試圖與一直介入經營的海外基金切割。
今年8月起,以日本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為主的財團正式向東芝發起總額約2萬億日元(約合14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根據東芝官網發布的文件,JIP財團將從普通股東手中收購剩餘股份,將東芝收購為全資子公司。
11月22日,東芝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公司私有化提案,宣布於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記者注意到,此前JIP提案的目標是,東芝的企業價值在未來能逐步提升,公開收購後就將東芝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待企業價值回升後再讓東芝重新上市。這或許意味著今後東芝仍有望上市。
為何淪落至此?
一個曾經的世界級企業為什麼會這麼快衰落?
日本製造業衰落的縮影
東芝的衰落是日本製造業衰落的一個縮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採訪時指出,東芝公司退市是曾經輝煌的日本製造業遭遇困境的縮影。而日本企業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以及應對市場變化能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在全球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日本曾承接了大量的製造業,並因此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以東芝為代表的日本產業巨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崛起,並且成為了市場少有的製造業巨頭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國內市場需求下降,韓國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晶片、半導體、電子、白色家電產業方面相繼崛起,對東芝的優勢領域造成直接衝擊,東芝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節節敗退。東芝公司改革創新的能力不足,不能適應國內外環境的劇烈變化。
在這種背景下,東芝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自身存在一系列問題
在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環境下,東芝的市場基礎逐漸被侵蝕。受到東京大地震的影響,東芝的核電業務被重創,再加上一些核心產業的不景氣,東芝的經營狀況一落千丈。
東芝走向衰敗,一方面是由於經營不善,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尤其在是2015年曝出財務造假事件之後,公司信譽和形象嚴重受損,經營狀況持續惡化,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境。
這些事件使得投資者對東芝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財務狀況也進一步惡化。為了擺脫困境,東芝被迫尋找收購方,以換取資金和資源,這其實就是東芝當前退市的根源與背景。
雖非破產但損失並不小
雖然退市對於東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東芝就此破產。事實上,退市只是表明東芝將不再是公開上市公司,而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運營和管理。然而,這需要東芝找到新的投資者和融資渠道,同時也需要其在未來的運營和管理中做出相應的調整。
東芝在過去幾年中進行了多次資產出售,導致業務版圖大幅縮水。這種頻繁的資產交易使東芝失去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加劇了其衰落過程,所以被收購之後,東芝再從資本市場退市,東芝的機會開始越來越少,市場的壓力其實也會越來越大,這對於一家在走下坡路的公司來說,可謂是壓力巨大,這也給東芝後續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製造業企業命運
與國家經濟緊密相連
當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時,製造業企業也隨之興盛;而當國家經濟陷入低迷時,製造業企業也難逃衰敗的命運。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不斷求新求變、保持空杯心態、持續創新和改變,是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的關鍵。
東芝遇到的問題在日本整個產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日本企業在上世紀經濟高速增長期形成的一些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需要。但是很多日本企業的思維依然保守僵化,固步自封,沒能及時根據內外市場的變化調整經營策略。而且,不少日本知名企業近年來接連曝出財務醜聞和管理不善的問題,損害了「日本製造」的品牌形象,也損害了投資者的信心。
相關新聞
白電賣美的 電視賣海信
東芝出售後短期內扭虧 專家:對國內市場影響有限
此前的公開報道顯示,在東芝資產交易中,和中國市場十分相關的有兩起,一起是東芝將包括洗衣機、冰箱的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了美的,另一起是將東芝電視95%的股權出售給了海信。
據悉,美的自收購起將擁有東芝品牌40年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技術專利和東芝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市場、渠道和製造基地。
2016年出售前,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處於嚴重虧損狀態。2018年,據第一財經,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扭虧為盈。東芝大白桃、小白桃冰箱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
不過,記者注意到,近兩年社交媒體上出現了「東芝套殼美的」「同類產品不如買更便宜的美的」等說法,還有消費者質疑冰箱生產商是否仍為東芝原廠商。可見,被收購後東芝家電的定位和品牌力正面臨挑戰。
東芝電視被海信收購也有相似的故事。據海信官網,收購東芝電視之後,海信僅用15個月就將該業務扭虧為盈。但東芝電視也面臨著被質疑性價比低的挑戰。博主「齊齊哈爾廣匯電器」便發帖表示:「東芝由海信負責運營,產品不差,但定價貴兩三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隨著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東芝當前在整個中國市場的份額本就不高,所以無論是其資產被售出還是公司退市,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據中新網、《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