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是恐龍時期的物種,它們憑什麼能逃過大滅絕?答案很簡單

2023-09-06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鱷魚是恐龍時期的物種,它們憑什麼能逃過大滅絕?答案很簡單

鱷魚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它們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可以一直追溯到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鱷魚與恐龍共同存在了大約1.6億年的時間,直到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了已知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地球上有大約70%的物種都消失了,但鱷魚卻幸運地存活下來,而在現代地球上,依然存在著它們的身影。這就有點令人好奇,既然鱷魚是恐龍時期的物種,那它們憑什麼能逃過大滅絕,並存活到現在?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在大約6600萬年前,當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產生了強烈的衝擊波,這引發了全球性的地震、海嘯以及火山爆發,與此同時,在猛烈的撞擊中,小行星攜帶的動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轉化成了熱量,進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其威力大概相當於100萬億噸TNT同時爆炸。

爆炸產生了極高的溫度和壓強,使得撞擊區域中大量的物質都被熔化甚至是直接蒸發,至少有20萬億噸的高溫熔融態物質被拋入高空。

但在地球引力的束縛下,這些物質中的絕大部分都無法離開地球,於是它們就一邊在大氣層中高速飛行,一邊不斷降低高度,最終化為熾熱的「流星火星」,廣泛地墜落在地球表面,進而引發了全球性的森林大火。

這一系列的事件導致了巨量的塵埃、灰燼、氣溶膠等細小物質被釋放到大氣層中,隨著大氣的流動,它們很快就籠罩在整個地球的上空,遮天蔽日的細小物質久久不散,使得大量的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進而造成了「核冬天」的效果。

「核冬天」直接導致了陸地上的植物,以及海洋中的藻類也都無法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於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就從底層崩潰了。

實際上,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真正造成包括恐龍在內的動物大量滅絕的原因,正是食物鏈的崩潰,也就是說,它們是因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而滅絕了。那鱷魚憑什麼能逃過此次大滅絕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它們特別能挨餓。

鱷魚是一種食肉動物,通常情況下,鱷魚都會採用一種非常節省能量的捕獵方式,它們會長時間地潛伏在獵物可能會出沒的區域,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它們才會暴起攻擊,如此一來,它們就可以大幅地降低捕獵時的能量消耗。

但這樣的捕獵方式卻有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它們並不能保證每天都會捕捉到獵物,這會造成鱷魚經常處於一種「飽一頓、餓N頓」的尷尬境地。

(一次失敗的捕獵)

不過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鱷魚早已具備能夠長時間挨餓的本領,一方面來講,鱷魚的基礎代謝率很低,在靜止不動的時候(這是它們的常態),它們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維持自身正常的生理活動。

另一方面來講,鱷魚還擁有強大的消化系統,它們可以一次吃下相當於其自身體重大約20%的食物,它們的胃酸非常強,並且還可以調節自己的pH值,以適應不同類型的食物,除了常見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外,鱷魚還可以消化骨頭、甲殼和角質,從而儘可能多地「榨取」食物的營養。

除此之外,鱷魚本身還是變溫動物,它們不必像恆溫動物那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來維持恆定的體溫,這無疑進一步降低了鱷魚的能量消耗,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相同生物量的鱷魚所消耗的能量,連恆溫動物的10分之1都不到。

所以鱷魚就特別能挨餓,人們早已觀察到,在飽餐一頓之後,鱷魚可以好幾個月都不需要再吃東西,在極端情況下,有些鱷魚甚至還創造了連續3年不進食的紀錄。

要知道那顆小行星製造的「核冬天」雖然很可怕,但是其持續時間並沒有想像中的長,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利用不同的計算機模型對其進行了多次模擬,模擬結果顯示,這場「核冬天」的持續時間最短只有幾個月,最長也不會超過10年,而以鱷魚強大的抗飢餓能力,它們中的一部分是可以幸運地挺過這段時間的。

除此之外,鱷魚的棲息地是像湖泊、河流、沼澤、山澗這樣的潮濕區域,而這些區域的地勢通常都比較低,在「核冬天」期間,大量生物死亡後留下的有機物會向這些低洼區域聚集,進而滋養出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又會成為像小魚、小蝦這樣的小型動物的食物。

雖然小魚小蝦能夠提供的能量並不算多,但對於鱷魚來講,只需要一點點食物就又可以生存很久了,所以這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鱷魚在「核冬天」里存活的可能。

綜上所述可知,正是憑著「特別能挨餓」這項本領,一部分鱷魚才得以逃過大滅絕,並存活到現在。

值得一提的是,恐龍其實也沒有全部滅絕,因為科學家通過長期研究後發現,現代地球上的鳥類,其實都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所以比較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的恐龍,其實是「非鳥恐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e4f801c74c164bf9bfff93177e8e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