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人,哪怕人到了老年也不會放棄學習。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素質,技能,豐富自己的精神,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有意義。
知識是無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在任何一個年齡段我們都不可放下學習的腳步,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現如今人們的思想覺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重新撿起了書本,想要與當代年輕人一決雌雄。
最好的戰場自然是我國每年的6月7日、6月8日的高考日。每年這個時候,無數的考生懷揣著對大學的嚮往、對未來的期盼跨入了考場,其中大部分為十八九歲的少男少女,但也夾雜著一些大齡考生。
原來高考的戰場只屬於年輕人,自從國家鼓勵人們「活到老學到老」,開放高考的年齡限制後,一些對高考抱有遺憾的老年人也重新回歸了戰場。
河南就有這麼一位71歲的農村老人,為了圓自己的夢想,五次奮戰高考,最終如願考上大學。這本是一件激勵人心的好事,但是在一位老師看來卻是屬於浪費公共資源的行為。
這位農村老伯名叫柳玉春。自幼家境貧寒,出生在河南滑縣的一個小山村裡。在他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連解決溫飽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至於接受教育更是難上加難。
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僅能學習完小學的課程,就要輟學回家幹活替家中減輕負擔。柳玉春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明知自己不會一直沿著學習的道路走下去,但是柳玉春在小學期間對待學習還是非常刻苦,認真。白天在校園好好學習,下午放學後就要做一些喂豬喂雞等的農活。
一到秋收季節,地里的莊稼等著往回收,收回來還需要晾曬。此時的柳玉春更加沒有時間學習了。
時間一晃,柳玉春的小學生涯結束了,校園生涯也隨之結束了。輟學之後的柳玉春,並沒有自暴自棄。白天幫著家裡做一些農活,到了晚上,就開始打開收音機,跟著裡面的內容開始讀書認字。
就這樣時間慢慢過去了,直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高考制度被恢復了。此時已到而立之年的柳玉春心動了,他一直有一個讀書夢,他想要靠知識改變命運。
此時距離高考僅僅只剩下一個月了,而柳玉春雖然一直沒放棄學習,但是只有小學文憑的他,參加高考無異於自討苦吃。
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報名了,在僅剩的一個月中,柳玉春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初期的落後,並不是靠短短一個月的努力就能彌補的,最終柳玉春僅取得了320分的成績,距離錄取線還有一大截距離。
首戰失利的他並沒有放棄高考,準備來年再戰。可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卻至今未曾結婚生子。家裡人已經不允許他這麼任性下去了,要求他立馬回家,成家立業。
拗不過家裡人的意見,柳玉春還是乖乖地回家了,在父母安排下與當地的一位姑娘喜結連理。成家後就要擔負起家庭的重任了,為了生計柳玉春沒有時間再去學習,再備戰高考了。
在工作一段時間積攢了一些積蓄後,柳玉春自己當起了小老闆,創辦了一個小廠房。可惜由於不善經營,廠房很快倒閉了,他也變得負債纍纍,妻子忍受不了他也離去了。
沒有了周圍人的束縛,柳玉春那顆高考的心又蠢蠢欲動了,恰逢此時國家已經解除了高考的年齡限制,他再一次踏上了高考的戰場。
他的第一志願是河南大學。奈何多年脫離校園生活的他,在知識方面有著很大的不足,第一年僅僅只考了180分,距離河南大學的錄取線有著非常大的一截距離。
面對如此巨大的鴻溝,柳玉春並沒有放棄。經過又一年的學習後,他的高考成績漲到了249分。這一次的進步讓他看到了希望,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第一志願。當第三次的高考成績出來後,他的分數卻降到了220分。
經過多次考試落榜,再加上自己確實已經老了,相比較年輕人來說在體力和反應力方面確有不如。他降低了自己的要求,他將目光轉移向了專科學院。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五次高考結束後以249分的成績被河南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所錄取,彼時的已經71歲了,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該校「最大齡」的學生。
多年的夙願終於得到了滿足,柳玉春的內心是非常高興的,周圍的人們也紛紛祝賀他。但是卻有部分網友不贊同他的這種行為,認為他的年齡確實太大了,應該安穩待在家養老,還做什麼大學生啊。
其中更有一位老師評論道:這種行為完全是在浪費社會的公共資源。當然更多的人對於大爺的這種行為是持贊成的態度的,在網上力挺大爺,讓其堅持夢想,繼續學習。
一所學院都有固定的錄取名額,按照報考人員的分數擇優錄取後,下面的人就會被淘汰。這位老師可能是認為柳玉春擠掉了本該屬於他人的學習機會,才會憤憤不平。
可是一位71歲的老人,只有小學知識基礎的老人,在高考的戰場上竟然擊敗了一位十八九歲的孩子。那麼這位孩子又有什麼好埋怨的呢?
現如今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每一個人的教育環境都要比過去強了太多太多。
在如此優異的條件下,你沒有將心思放在學習上,整日吃喝玩樂,最終抱怨別人剝奪了你的受教育權利,豈不是貽笑大方?
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不分貴賤、不論貧富、更不分年齡。現如今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好,但卻有許多不懂事的孩子不願意受教育,被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誘惑所吸引,想早早地步入社會體驗一下。
那些孩子要知道,你現在嗤之以鼻的機會,是我國七八十年代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夢想啊,甚至於現今還有很多地區的孩子享受不到教育,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願所有孩子都能懂得教育的不易與重要,更願將來有一天,所有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