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鄉村補鍋匠

2023-12-10     渭南文壇

原標題:渭南文壇 | 鄉村補鍋匠

渭南文壇 | 鄉村補鍋匠

鄉村補鍋匠

作者 孟憲春

過去每到農閒,有補鍋手藝的人就收拾起自己的工具,開始走村串巷。於是「補鍋咯」的聲音,伴隨著梆梆的敲擊聲,在市集和鄉村上空迴蕩,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

補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圖》中就有細微描畫。過去生產工藝水平低下,鍋是生鐵打造的,容易破裂,補鍋匠便應運而生。那時候,在鄉村隨處可見補鍋匠的身影。

補鍋匠轉鄉時肩挑一副擔子,一頭裝著爐子和風箱,另一頭裝著補鍋工具的木箱,比剃頭匠的擔子重多了。後來有了自行車,就把工具袋或箱子擱前架放尾架,騎車吆喝。旁觀者都是忠實的客戶,小孩子們也常常圍著看熱鬧。有生意了補鍋匠就停下來做,累了就在村頭巷尾歇息抽口煙。

小時候農村做飯燒的是柴草,大鐵鍋是一個家庭唯一的灶具,在一口鐵鍋里做著所有的飯菜。時間長了,再結實厚重的鍋也有漏的時候。最著急的當然是家裡的女主人,心急火燎地盼著村子裡響起那聲低沉而又渾厚的「補鍋咯」的吆喝聲。

補鍋匠來到村子,在巷道里擺開補鍋的攤子。然後如唱歌謠般吆喝他的生意號子:「補鍋咯,補鍋咯!」聲音頗具穿透力,仿佛可以喚醒沉睡的山村。他在空地支上風箱,不一會爐火就燒旺了。他一邊敲擊碎鐵,一邊搗泥,嘴裡不停地喊著:「爛鍋、爛碗,快些拿來。」

有人來補鍋了,匠人將破鍋舉在手裡,眯著眼,對著鍋底仔細瞅,然後用磨砂布在裂口處打磨一陣子,將鐵屑等髒物都收拾乾淨,露出鋥亮的鍋底顏色來。再在上面滴一種液體,將裂口及其周圍清理乾淨。用小茶杯大小耐火泥做的鋼杯放點碎舊鐵片,放在爐子上燒,隨著風箱有節奏地響著,舊鍋片很快熔化成「鐵水」。師傅快速把鐵水珠子倒在要補的部位,里外用石棉墊子一壓,一個洞就補好了。遇到破損大點的,外面用銼刀銼平,裡面用砂輪磨光,重複三四次方能補好。一個小洞5分錢,最多二三角錢一口鍋就可以補好。

每年秋季,收完玉米種下小麥後,補鍋匠就來了,補完鍋後又去下一個村莊,他們在修補的煎熬中咀嚼著歲月的酸甜苦辣。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做飯用上了天然氣、電磁爐,鍋也鳥槍換炮,鐵鍋、鋁鍋、不鏽鋼鍋,高壓鍋、電飯煲、烤箱、空氣炸鍋等,各種各樣的鍋具,一應俱全。鍋碗瓢盆壞了直接換新的,補鍋不如買鍋,沒有哪一家人會在一個破鍋或爛盆上費工夫。補鍋匠無鍋可補,那「補鍋咯」的吆喝聲似乎成了絕唱,再也聽不到了。久而久之,補鍋成了無人問津的職業。

儘管補鍋的時代已經遠去,但它留下的回憶和歷史文化仍值得我們珍視。

來源:黃河周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bda906d3cc222b26c517d0e0efbd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