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為什麼會慘死,是性格使然,還是敵人太狡猾?

2019-12-05     也可自話

《三國演義》中,張飛之死造成了哪些後果,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說到張飛之死,我們不妨把關張兩兄弟之死放在一起,對比著來說說。

關張之死

關羽死於驕傲,張飛死於暴躁,這幾乎是所有《三國演義》的刻板印象,演義中這麼寫並不是全無道理,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對關張二人有評價:

「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

在木桶效應中,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那塊木板,而不是取決於最常的木板,如關羽和張飛,關二爺勇猛過人,威震華夏,張三爺僅次關羽,兩人都是人中龍鳳萬人敵,他們都是蜀漢陣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最後的失敗,恰恰敗在性格的短板上。

性格問題

前面說了,多數人對關張二人的性格是有刻板印象的,這到底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還是確有其事呢?陳壽本人對此有過評價之外,他也借程昱從側邊印證了自己評價的客觀真實: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志》

可見,關張兩兄弟在對人處事上是恰巧相反的,關羽善待士族,而輕慢於士大夫,張飛敬重上層人物,而不體恤手下。

關羽死前,剛剛打了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曹老闆被打得要遷都,孫十萬趕緊派使者要聯姻,結果二爺說「虎女焉能嫁犬子」,給孫十萬懟回去了。渣權再怎麼渣,好歹也是一方諸侯,是蜀軍的盟友,你關二爺怎麼可以這樣輕慢別人呢?

再說張飛,出了名的暴脾氣,劉備經常告誡他不要這麼暴躁,對手下好一點,可張飛都當做耳旁風: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三國志》

後來在伐吳的時候,因為醉酒鞭撻手下范疆張達二人,夜裡被刺身亡。

驕傲和暴虐,無疑就是關羽和張飛二人性格中的短板,也間接造成了他們的悲劇結局。

影響

關羽之死對蜀漢來說影響是最大的,首先粉碎了孫劉聯盟,同時讓《隆中對》的戰略部署落空(跨有荊益),基本上讓劉備匡扶漢室的夢想落空,後期丞相鞠躬盡瘁,連連北伐,打得疲憊不堪,為什麼?因為荊州丟了。

張飛之死直接造成了劉備伐吳時無人可當先鋒,只能破格提拔馮習,此君本就沒有當領軍的才能,在夷陵之戰中也是因為他輕敵,讓陸遜的火攻計劃順利實行,蜀軍慘敗。如果張飛沒死,以他作戰經驗之豐富,作戰風格之勇猛,不說戰勝,至少不會敗得那麼慘,不會精銳盡損,後續也有恢復元氣的機會。

​啟發

最後點個題,如果硬要說關張之死給帶來的啟發,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我們不必像學者那樣太過深入去研究,然後發表大篇論文,只要能看到性格缺陷這一點,並吸取經驗,改過自己性格中的毛病,發揚自己的有點,就足以讓你取得不錯的成就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WX424BMH2_cNUgbuU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