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太后尋親,為何三個弟弟鬧成三段笑話?皇家親情被權謀戲耍

2023-05-17     尋根拜祖

原標題:蕭太后尋親,為何三個弟弟鬧成三段笑話?皇家親情被權謀戲耍

太和元年(827年)唐文宗李昂即位,冊封生母蕭氏為皇太后。

唐文宗能當上皇帝,全賴太監們所賜。宦官劉克明弒殺了唐文宗的哥哥唐敬宗,並擁立絳王李悟為帝。李悟才坐上龍椅兩天,又被另一夥太監所殺,唐文宗稀里糊塗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帶血的龍椅誰能坐得安心?唐文宗心驚肉跳,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決定「找朋友」。問題是,唐文宗的先天條件太差,可謂舉目無親。

堂堂皇子怎麼會舉目無親?榜上蕭氏豪族還愁沒有親人嗎?

蘭陵蕭氏確實很牛叉,但那是在南朝時期,在大唐的豪族名單里,他們根本排不上號。唐文宗的母親是福建人,即便出身於蘭陵蕭氏,那也早就是破落戶了,根本沾不上家族的光輝。

蕭太后自幼父母雙亡,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迫於生活的壓力,她自賣其身,進入王府做了一名婢女,從此與家人失去了聯繫。

她所伺候的王爺叫李恆,即後來的唐穆宗。估計蕭氏頗有幾分姿色,因此受到了李恆的單獨接見,生下次子李昂。

不過,唐穆宗顯然對蕭氏不是很中意,很長時間都沒有給她一個名分,以至於史書都搞不清,她在當太后之前究竟是什麼身份。

子以母貴,您可以想像,母親不受待見的李昂,在宮中活得有多委屈。太監們之所以相中李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沒有「朋友圈」,好控制。

宦官們想控制唐文宗,唐文宗唯一的出路就是擴大朋友圈,因此他很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還有個姨媽和舅舅。

於是他以盡孝為名,很快找到了姨媽,並冊封姨媽為徐國夫人,只是舅舅卻始終沒有任何音訊。

唐文宗不死心,將尋找的範圍從閩地擴展到越地,地方官員全都被動員起來了。您還別說,一年之後好消息傳來,皇舅真的被找到了。

有個叫趙縝的商人找到一個叫蕭洪的人,聲稱他就是太后失聯二十餘年的弟弟,並且帶著蕭洪去見了徐國夫人,讓她辨別真偽。

然而,當年弟弟失聯時太年幼,如今變化太大,徐國夫人也沒法識別,只好帶著他去見蕭太后。

蕭太后跟徐國夫人一樣,也記不清弟弟的模樣了。

我很納悶,按史書記載,蕭太后是自願賣身,而不是被搶,她應該有時間安排好弟弟的生活,怎麼就一點線索都沒留下來呢?除非姐倆都沒管弟弟的死活,甚至連道別都沒有。

當年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跟蕭太后有相似的經歷,竇太后就是靠回憶分別時的細節識別出了弟弟的身份。而蕭太后姐妹與弟弟之間,居然連一點可回憶的東西都沒留下。

沒有識別的標準,那就當作真的吧,於是姐仨抱頭痛哭。

最高興的當屬唐文宗,他立刻授予舅舅金吾將軍、檢校戶部尚書。金吾將軍雖然算不上高官,但卻很重要,它是皇宮宿衛的武將。在禁軍中安插親信,唐文宗終於給自己的安保加上了一道保險。

幾年後,蕭洪又被調任鄜坊節度使,成為鎮守一方的軍政大員。然而,就是這個調令給蕭洪帶來大麻煩,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禁軍中有個流行的規矩,如果哪位將領出任節度使,同僚們就集體湊錢給他置辦行頭、路費以及赴任初期的相關費用。等此人有錢了,會以三倍的回報償還借款。

之所以有這個規矩,是因為節度使有財政大權,就是個土皇帝,待遇遠非禁軍將領可比。這種「集資」的模式既解決了前期費用太大的難題,也讓「投資人」有一個豐厚的回報。

但蕭洪不存在資金緊張的問題,跟這條規矩沒多大關係,但卻莫名其妙地被卷了進來。

原來,前一任鄜坊節度使也是出自禁軍,此人尚處於「償債期」就突然掛了。按我們現代人的觀點,這屬於投資失敗,投資人只能自認倒霉,可當時不是「法治社會」,那些投資人認為,我們投資的是這個職務,前一任掛了,後一任有義務替他還債。

蕭洪當然不服氣,我也沒拿你們的投資款,憑啥替前任償債?

私下集資行為純屬個人行為,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各說各有理。投資人們仗著人多勢眾,且有後台,把官司打到了宰相李訓那裡。

後台?哪個後台能比蕭洪的後台還要硬?您還別說,這些投資人的後台真的很牛,他就是著名的大太監、神策軍中尉仇士良。

太監比皇帝還要牛嗎?那要看是誰,我就說一個事實,後來正是這位仇士良,軟禁了唐文宗。

仇士良不差錢,應該不會參與集資,但他的心腹們很多都是投資人,他必須為他們出頭。

面對仇士良的咄咄逼人,蕭洪一點都不怕,他都不需要驚動皇帝,就有人能替他擺平。因為他還有一個後台,此人正是宰相李訓。

蕭洪與李訓的緣分,那可太勁爆了。

也不知道李訓從哪裡得到的信息,他驚訝地發現,這位太后的弟弟蕭洪其實是個冒牌貨。

李訓得知真相後,卻沒有告發蕭洪,而是以此為把柄,將蕭洪控制得死死的。蕭洪也夠機靈,他立刻投誠,用自己的權力提拔李訓的弟弟,二者之間形成了同盟關係。

有李訓這道防火牆,蕭洪根本無懼那些投資者的告狀,還慫恿前任節度使的兒子到李訓那裡告狀,要求「人死債清」。李訓心有靈犀,隨即判定投資者敗訴。

一場經濟糾紛原本該畫上句號了,但仇士良覺得被打臉了,他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放出了大招。

什麼大招呢?仇士良也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個叫蕭本的人:此人才是太后的親弟弟,蕭洪是冒牌貨!

這下事情鬧大了,於是御史台接過案件,很快審訊出結果,蕭洪確實是假冒偽劣產品。

唐文宗怒了:八年啊,你這個騙子居然騙了朕這麼長時間,處死!

就這樣,太后尋親鬧出了大笑話,蕭洪竟然因為一場經濟糾紛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落得身首異處。

這一回蕭太后謹慎了許多,問了很多家庭的細節,蕭本對答如流,曾祖、祖父、父親,以及其他親戚的性命,家庭狀況都能對得上。於是太后流著淚拉著蕭本的手說,上次被騙了,這次錯不了。

唐文宗也照例開禮單,將蕭家人該追封的追封,該授官的授官,光賞錢就花了億萬,蕭本也官至左金吾將軍。

沒想到,才過了不到兩年又出么蛾子了,有個叫唐扶的福建觀察使,帶來一位名叫蕭弘的晉江縣令,聲稱此人才是真正的太后弟弟。

蕭太后也是糊塗,弟弟失散的時候那么小,怎麼能對家裡的情況這麼熟悉?試問一下,我們有多少人知道曾祖父的姓名?分明是做足了功課嘛,只有冒牌貨才會如此小心翼翼地做足功課嘛。

御史台再次出馬,很快就得出結論:蕭本是冒牌貨,蕭弘才是真的。

可憐的蕭太后又不得不第三次認親,蕭本卻沒有受到處罰。

然而,兩年後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卻莫名其妙地上書:「之前大伙兒都異口同聲地認為蕭本是假冒偽劣,蕭弘是真的。但這個案子審理流程太不專業,應該讓他倆對質,否則的話被人騙了,那可就是貽笑千古啊。」

劉從諫雖然沒有明說,但明眼人都能聽得出弦外之音,他一定是得到了什麼消息,對蕭弘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唐文宗氣得直哆嗦,讓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三司會審,讓蕭本和蕭弘對質,看究竟是誰在撒謊。

審訊的結果讓人喜出望外:蕭弘果然跟蕭本一樣,都是冒牌貨!

唐文宗連發怒的勇氣都沒了:蕭本流放愛州,蕭弘流放儋州,這些年享了多少福都吐出來。

就這樣,蕭太后尋親十二年,先後認了三個弟弟,結果鬧出三段笑話。而那個始終沒有現身的親弟弟,則成了一個永久的謎。

故事講完了,不知道您有沒注意到一個細節:其實三個騙子的身份早就被人識破了,只是那些人都不說,而是等了很長時間才出來爆料,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理由很簡單,等到合適的機會拋出來作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他們就是某些人製造出來的前台木偶。

在蕭洪的故事中,李訓和仇士良就是死對頭。李訓利用蕭洪為自己謀私利,仇士良引而不發,等到需要徹底清算時才點燃引信。

史書對唐扶的記載太過簡略,尚無法判斷他所扮演的角色,我個人認為,他拋出蕭弘,對付仇士良的痕跡很明顯。

劉從諫跟仇士良原本是同盟,後來反目成仇,他揭穿蕭弘,看似有利於蕭本,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第一次審訊後,蕭本雖然被揭穿,但卻沒受到處罰,明顯是仇士良在背後搗鬼了。

第二次審判的結果卻是蕭本與蕭弘一起遭到了流放,這一定是背後的暗戰中仇士良吃了虧。這個事件,也為劉從諫與仇士良的惡鬥埋下了伏筆。

太后尋親,竟然變成了朝廷鬥爭的工具,這種事放在盛唐時期簡直不敢想像,估計李世民要氣得爬出昭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7e5281f6b81798b5a5585bb1a3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