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場:SUV手拿把掐,轎車處處碰壁?

2023-11-21     電動湃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高位運行。

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76.7萬輛,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3%,滲透率達到了37.7%,較2022年同期滲透率提升了7.5個百分點。

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60.2%;豪華車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9.4%;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6.3%。

不同品牌陣營新能源滲透率的不同,彰顯了不同品牌在中國市場產品策略的不同,諸如SUV和轎車組合的不同搭配,或許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性原因。

究竟如何,不妨跟著數據一探究竟。

SUV車型在燃油車時代,就相較轎車車型有著更為強勢的市場存在感。諸多中國品牌如長城因專注於SUV產品市場,攫取了大波發展的紅利。

大規模SUV產品的投放,也激發了用戶的消費熱情,同時也驅動用戶開始關注空間、動力、智能等功能配置。這樣的消費趨勢也同步流轉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

先看數據。

2023年10月,中國汽車市場SUV車型零售銷量同比增長20%,表現較為搶眼。這背後,有燃油車回暖帶來的SUV需求的上升,也有新能源產品對不同細分市場的加成。相較之下,同期轎車車型零售銷量同比僅增長2%,MPV零售同比增長11%。

其中,不同細分市場呈現出不同的銷量趨勢。

比如,在A0級SUV市場,主力熱銷車型正逐步轉變成純電動車型,而且造型設計及功能配置普遍不再是燃油車時代的簡配思路,更加實用和時尚。

其中,比亞迪元和廣汽埃安Y純電動車表現很強,置換了傳統的燃油車份額。

又譬如在A級SUV市場,比亞迪宋10月銷量為6.4萬輛,超過了中國品牌單一車型月銷量紀錄,也占據著細分市場近 20%的市場份額。

原有領軍的自主燃油車SUV表現仍不錯,反倒是合資品牌SUV壓力更大。

而在更為高端的B級和C級SUV市場,理想L7、L8、L9系列的熱銷,蔚來ES8、比亞迪唐的穩健運行,問界M7的再次出發,都為瓦解豪華品牌在30-60萬元價格區間的SUV「市場霸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每一級市場新能源化結構的變遷,背後都蘊藏著時代、產品、技術變遷的烙印。

新能源SUV市場高歌猛進,是燃油車時代發展特徵的延續。

這應該是市場發展慣性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用戶消費理念,還是產品經理的規劃思路,加碼SUV車型無縫過渡都是一個並不困難的選擇題。

這也保證了中國品牌能夠在其中延續過往的優勢,並且能夠在取得市場領先優勢後,繼續反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和發展。

進一步看,新能源SUV市場的茂盛發展,也呈現出從高端市場向中低端市場不斷輻射的趨勢。因為受三電成本的約束,30萬元以上的產品才能兼顧經營利潤和用戶體驗,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然,隨著產業鏈技術和成本的下降,更多產品正在入列15-30萬元的價格區間,諸如智己LS6、小鵬G6等具備爆款潛質的車型,正在攪動細分市場,乃至具備攪動品牌陣營的力量。

如上文所述,燃油車時代的發展慣性會帶入到新能源時代,轎車市場亦不能免俗。

先看細分市場表現。

2023年1-10月,A0級轎車國內零售銷量為66.99萬台,累計增幅達46%,是轎車市場增長最為迅速的細分市場。

A0級轎車目前由中國純電動車完全主導,比亞迪海豚、上汽通用五菱繽果表現都十分搶眼,呈現出中國品牌純電動車明顯替代燃油車的特徵,競爭格局由合資主導轉為中國品牌為主的新趨勢。

相較之下,A級轎車市場1-10月國內零售銷量為384.04萬台,零售卻同比下降9%。

儘管比亞迪秦冠軍版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價格體系,但中國品牌除比亞迪秦、埃安S外,銷量支點依舊較少,德系品牌仍然十分強勢,新能源滲透率仍有很大空間。

在更為主流的B級轎車市場,中國品牌的轎車車型挑戰相對較大,除比亞迪漢、海豹銷量持續萬輛外,其他轎車產品增長都遇到了多多少少的困難。

比如利用傳統的「大打小」技能,諸如零跑C01、飛凡F7等上市即折戟。即便是以智能化著稱的小鵬P7,以駕控為主要賣點的極氪001,在改款銜接上依舊出了問題,如今依舊沒有觸底反彈。

而蔚來ET7則是獨闖56E所盤踞的豪華C級車市場,現如今處境落寞。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自創立以來,就沒有推出亦沒有做出進軍轎車市場的規劃。以理想汽車的產品前瞻能力,可見轎車市場的寒意有多深。

中國新能源轎車市場的式微,與幾大因素息息相關。

一是定位不清晰,無論是「大打小」,還是智能化取勝,產品與價格之間的匹配度分離度很大,進而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

零跑C01初始定價近20萬,蔚來ET7與寶馬5系加長競爭,都是反向的錯位。

二是轎車形態給予總布置的想像力。受動力電池厚度影響,轎車車型坐姿普遍偏高且暫無太好的解決方案,繼而也讓後排老闆座等進階配置更顯雞肋。

相對侷促的內部空間,無法實現類似SUV空間的靈活性,中國品牌相對落後的底盤調校,也讓純電動車性能優勢無法發揮到極致。

三是同平台的SUV與轎車價格差,已經被打破,諸多品牌甚至出現了SUV車型價格低於同平台轎車價格的情況。同等價格下,SUV的競爭力自然更強。

當然,轎車車型並非沒有突破口,前一陣子,華為與奇瑞合作開發的智界S7已經打破了25萬元級別、價格、配置、性能、智能等方面的固有範式,或許只有亂拳才能攪動市場的固有格局。

此外,新造車企業中極氪推出了007,小米第一款新車也定位在5米級的轎跑車市場,極越02同步亮相,阿維塔12的價格也充滿驚喜和誠意。

這些產品的落地,也為2024年新能源轎車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變量。

也許,SUV和轎車市場會變成這樣一副圖景:SUV和轎車發布周期漸次借力,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持續加碼。

後續如何,我們持續關注。

有一個發展暗線不容我們忽視。

近兩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已經從突飛猛進,進入到局部創新、微創新的階段,也開始進入到價格的直面競爭。在此背景下,智能電動汽車形態的重要性就被愈加突顯。

因此,在SUV和轎車產品的創新外,MPV似乎正在異軍突起。而這究竟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這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且聽我們下回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77f5e3ce7eaba0456d6fd44b48ed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