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上空不明飛行物」與新一輪太空軍事對抗有何關聯?

2023-04-25     瞳眼天下

原標題:「基輔上空不明飛行物」與新一輪太空軍事對抗有何關聯?

最近,大氣層高層發生了兩起奇怪的事件。

4月19日晚清晨,一團不明火球從基輔上空飛過,濺起火花。它是什麼物體目前還不確定,但 烏克蘭防空司令 表示這不是俄羅斯火箭或烏克蘭防空系統的工作,美國宇航局否認了這是軌道望遠鏡 RHESSI 墜落的說法。也沒有關於第三國火箭試驗或太空飛行器事故的消息,因此,基輔顯然被火球或大流星嚇壞了。

也有人說應該考慮一下:彗星(儘管不是它)是一個不祥之兆。

一天後,即 4 月 20 日,SpaceX 的星際飛船運載火箭從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地點「成功」發射——然而,這一成功只是根據馬斯克的官方說法。事實上,這艘超重型運載火在飛行中停留了大約三分半鐘,之後它在地面的指揮下發生了壯觀的爆炸:由於幾台發動機發生故障,火箭失去了穩定性,繼續飛行失控,程序引爆

第一和第二個事件都很罕見,但仍然很典型:有多少衛星和有缺陷的火箭在大氣中燃燒?但在激烈的全球對抗背景下,這些「跡象」引起了人們對太空軍事化問題的新興趣——最近幾天,這一領域傳來了一些有趣的消息。

特別是在4月16日,中國發射了另一顆氣象衛星,同時宣布台灣北部地區為禁飛區:預計第一級的碎片將落在那裡。發射很順利,裝置進入了給定的軌道,碎片落在了他們應該去的地方......但台灣的幾位專家表示,這是大陸在測試「巡飛」核彈的模型。實際上這是繼美國、日本聯合發射專用降水測量衛星,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添「中國造」。

自此,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業務運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傾斜四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烏克蘭衝突的過程既表明了空間技術對於在地球上取得軍事行動成功的重要性,也表明了這一技術即使在今天也達到了最高水平的發展。烏克蘭武裝部隊可用的儀器情報數據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各種商業衛星獲得的,但只有懶惰的人沒有談論星鏈 在烏軍通信系統中的作用。很明顯,情報收集和戰場態勢感知很重要。

雙方都想方設法讓敵人難以使用太空衛星也就不足為奇了。於是在4月5日,俄羅斯外交部表示,烏克蘭正試圖在一些外國專家的幫助下「影響」俄羅斯的通信衛星。另一方面,4 月 18 日,《華盛頓郵報》援引「五角大樓機密數據」報道稱,俄羅斯軍隊試圖使用反衛星電子戰關閉烏克蘭上空的星鏈通信。

4 月 21 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另一份泄露到網上的美國國防部文件的信息,據稱某國正在研製軌道攔截器,將通過這種攔截器摧毀敵方衛星並使其失效,這就是太空電子戰站。

這個轉折非常典型。儘管所有主要軍事大國都在繼續致力於專門的反衛星防禦系統,但今天已經很明顯,太空飛彈防禦系統」或「太空攔截器」都將是昂貴的低效率。攔截假想軌道目標的困難條件(探測和捕獲困難、反應時間短、失誤機率高等)使此類武器試驗多數是失敗的。

有趣的是從2017年開始,美國空軍每年都在進行「太空旗幟」演習,顧名思義,就是在太空中練習作戰技巧。

今年 2 月,網際網路上泄露了信息,2022年成立的美國初創公司True Anomaly今年計劃發射兩顆小衛星,在軌追趕非合作目標並近距離拍照。這是美國軍方在太空與對手競爭所需要的技術。一言以蔽之,美國早就在做太空電子戰。

然而,現在判斷 Jackals 究竟會有多成功還為時過早,這些衛星只會在 10 月乘坐 SpaceX 的火箭進入太空。

很明顯,要破解衛星網絡,不必親自飛入太空:無論如何,只要陸地上有衛星控制中心,您可以直接針對它發起黑客攻擊。據外媒報道,去年2月24日,烏克蘭和多個歐洲國家的Viasat衛星網際網路網被不明人士攻擊了。

美國當初提出了「星球大戰」,其他大國也在準備。即使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也有人考慮過這一點:例如,在模擬全面核戰爭情景的 Shield-82 演習期間,蘇聯在一個月內發射了八顆軍事衛星,以取代那些被摧毀的衛星和飛船。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追趕馬斯克的獵鷹運載火箭系列,趕上並超越馬斯克。例如,4 月 5 日,中科宇航CAS SPACE 測試了垂直著陸的可返回第一階段的比例模型 - 即 SpaceX 火箭的直接模擬。

這仍然只是一個原型,但開發的方向是明確的。在俄羅斯,2024 年應該開始批量生產經典(即沒有任何返回級)方案的 Angara-1.2 輕型火箭。

今年 1 月,美國初創公司維珍軌道公司發射的 Launcher One 系統以失敗告終。它使用一種從運載機上發射小型兩級火箭的方案,但不知何故不是很成功。

總的來說,未來航天的趨勢是發展相對緊湊和便宜的火箭,可以大批量生產並在必要時分批發射。大型太空飛行器正在小型化。有人建議,在可預見的未來(直到本世紀中葉),將大型物體直接安裝在太空軌道上的技術將發展得如此之快,即類似航空母艦的太空母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1560f4397b6063dde6e37681b5390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