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時代,能源結構、能源生產方式將發生根本變化,應依靠綠色科技進步,驅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從而各個領域供需端實現「高附加值」「低能耗」,優化產業結構。碳中和的核心路徑主要有三方面。零碳綠色能源生產;低碳減碳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負碳管碳實現可持續循環。其中電力、交通和工業由於是我國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成為了主要碳排放主體。
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三個領域展現出不同的發展邏輯和投資機會。電力領域 「電力脫碳」將是我國未來電力供給發展的主要邏輯,如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光伏、風電等)、儲能技術成熟化等。交通領域運輸電氣化是碳中和成熟確定性最強的領域,動力電池高性能全方位布局將成為主要支撐點。
其中被稱為「鋰電池之父」的約翰·B.古迪納夫認為鋰電池的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促使其快速實現商業化。讓鋰離子電池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領域廣泛應用,確立了當今社會無線、無化石燃料的基礎,開創了新能源動力改變我們生產生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