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場會上喜議產業「翻身仗」

2023-12-14     益陽日報

原標題:屋場會上喜議產業「翻身仗」

屋場會上喜議產業「翻身仗」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伊寒 通訊員 郭軒 李微 羅夢葵

午飯剛過,赫山區筆架山鄉上新橋村的部分村民代表就來到村部地坪。這裡擺著一圈紅色塑料凳,村幹部與群眾圍坐一起開屋場會。「今年發動大家種紅薯、辦紅薯加工車間,效益不錯。省委書記到我們村搞調研,肯定了我們的做法。今天的屋場會,就是商量明年紅薯加工產業發展的事。」村黨總支書記段和平開口了。

上新橋村是省級脫貧村,有脫貧戶129戶。11月28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到益陽調研時,來到上新橋村,了解產業幫扶、群眾增收等情況,要求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嚴控妥處村級組織債務,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談到省委書記的囑託,段和平深感責任重大。今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建起了種植基地,帶動100多戶農戶利用房前屋後閒置土地種紅薯,還辦起了紅薯產品加工幫扶車間,幫助65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脫貧戶37人。同時,從幫扶車間拿出30%的收入給129戶脫貧戶分紅。「明年擴大產業規模,就是要帶動更多的人致富,讓每一個脫貧戶享受到更大的產業發展紅利。」屋場會上,段和平表達了產業振興的初心。「幫扶車間建得好!我堂客在車間做工,我在家種紅薯,今年收入多了近兩萬元。」泉豐塘組脫貧戶吳遠亮第一個發言。

吳遠亮家前兩年雖然脫了貧,手頭依然不寬裕。今年靠著紅薯種植和加工,才有了這額外收入。「段支書,明年擴種紅薯,算我一個!我就從這多賺的兩萬元中拿一半出來當本錢。」「難怪那天沈書記到你屋裡問情況,你笑得那樣燦爛,原來是要發財噠!」在大家的談笑聲中,現場氣氛一下變得熱烈了,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段支書,我今天就到你這裡報名,明年至少種20畝。」

豆子嶺組村民汪應坤的發言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長年在外地務工,年收入有十來萬,種紅薯能比打工掙得多?「勸你還是穩當點。種紅薯肯定有錢賺,但是能賺多少?不好說。」有村民提出了質疑。「放心,我早就算清楚帳了,絕對不比打工少。」汪應坤掰著手指頭一筆一筆算給大家聽:

村裡種的是華北紅薯,20畝出9萬斤,能加工成1萬斤紅薯粉。一斤粉平均賣18元,就有18萬毛利。幫扶車間加工費每斤1角錢,加工成本是9000元;加上肥料、種苗等,成本總共不到3萬元,一年純收入能有15萬元。「幫扶車間的機械加工,比手工加工成本低多了,不然我也不敢搞這麼大規模。」汪應坤補充道。「銷路呢?賣得出去不?」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銷路問題。「合作社已經有安排了。線上開抖音號直播帶貨、開網店,線下進超市、進飯店。合作社可以統一收購散戶的紅薯粉,也可以代銷。請大家放心,一定穩打穩紮,決不搞冒進。」段和平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他還承諾,免費為脫貧戶提供種苗、肥料和技術指導。

聽到這裡,村民鼓起掌來,開始討論接下來的計劃。「段書記,我明年不出去打零工了,想到幫扶車間做事。」「我女兒學電視編導的,有抖音帳號,我讓她義務為村裡賣貨。」「紅薯杆、紅薯葉、加工後剩下的紅薯渣不要扔了,可以做菜,合作社可以賣這些附帶產品。」

……

十天來,這樣的屋場會在其他村組又陸續開了5場。到12月12日,村民在村部登記的紅薯種植計劃近千畝,在現有種植面積上翻了一番,而且數據每天還在刷新。「要想方設法做好紅薯深加工的文章,開發更多好賣好銷的薯製品,覆蓋紅薯全產業鏈。我們一定會打好這場產業『翻身仗』。」段和平信心滿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070e14b90f0ab0d0efdc9f89fa1f7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