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丨第四輪存款利率下調有助降低融資成本

2023-12-2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熱點丨第四輪存款利率下調有助降低融資成本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張煒

12月22日,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及招商銀行宣布下調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和大額存單利率。這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後,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和市場形勢作出的第四輪主動調整。

據了解,2022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製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此前,主要商業銀行分別於2022年9月、2023年6月、2023年9月主動下調存款掛牌利率。此次存款利率調整,定期存款方面,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5年期分別下調0.10、0.10、0.10、0.20、0.25、0.25個百分點,分別下調至1.15%、1.35%、1.45%、1.65%、1.95%、2.00%。大額存單方面,1年期及以下最高利率均下調0.10個百分點,2年期和3年期分別下調0.25個百分點和0.30個百分點,調降幅度相對較大。由此,5年期存款利率較2022年9月15日調整前累計下調了0.75個百分點。

工商銀行公告稱,此舉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製作用,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傳導效應,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性。

「凈息差持續收窄、經營利潤承壓,是本輪利率調整的重要因素。」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說,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凈息差明顯縮窄,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有所下滑。為保持息差基本穩定和利潤合理增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持續性和高質量發展的穩健性,銀行通過下調存款利率來壓降負債成本。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主任葉小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主要是出於控制負債成本的考慮。近年來,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LPR持續下調。對於銀行而言,貸款端利率下行導致凈息差收窄,進而影響到盈利空間,這不利於銀行體系的穩定發展。主動下調存款利率,是應對LPR下調的一種對沖方式,通過減輕銀行的利息支出壓力,維持自身的利潤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此輪調整包括3個月、6個月期的存款利率下調,而在2023年6月與9月沒有進行調整。葉銀丹分析認為,本次降息幅度以及時間點略超市場預期,特別是1年以內存款利率下調0.10個百分點。由於短期存款利率下調十分罕見,可能意味著未來存款利率曲線將全面下行。

葉銀丹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明年推動貸款利率下行仍是重點工作之一。為持續助力穩增長,明年LPR仍有可能下調,將使得凈息差繼續承壓。目前,央行已經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仍將可能在資金端壓降成本,存款利率繼續下降的可能性較大。「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各類資產價格下降,投資收益下滑,存款利率下降也是大勢所趨。」她說。

在葉小傑看來,低利率將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由於近年來宏觀經濟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從貸款端來看,需要將LPR維持在較低水平,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堅實的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利率下調也是市場機制的體現,與LPR調整是聯動的。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2022年9月以來,主要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已逐漸追上貸款利率下降幅度,特別是中長期存款掛牌利率降幅大於LPR降幅。但要看到,由於存款定期化和長期化趨勢仍在延續,市場不規範競爭猶存,以及對公存款有相當部分不執行存款掛牌利率,導致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依然承壓。

對於此輪存款利率下調的效應,葉銀丹表示,其一,通過降低利率的方式,減少儲蓄率,擠出存款,讓存款資金轉而流向股市、理財、消費、投資等領域,特別是短期利率超預期下調後,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和債券基金更具有吸引力。其二,降低銀行業成本,讓銀行在存款端獲得更為廉價的資金,從而能夠傳導到融資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勵信貸。其三,短期存款利率下調,有利於減少低利率信貸資金流入存款形成的「資金空轉」。

葉小傑稱,本輪存款利率下調,一方面,增厚銀行利潤儲備,為銀行體系更好地向實體經濟讓利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從直接效應來看,存款降息意味著銀行的利息支出減少,從而有利於提升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倒逼居民減少存款,調整資產配置結構,有利於促進消費和其他領域的投資,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增量資金。「存款搬家或預防性存款減少的現象是可能發生的。」他說。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01b98ec0979df3377abf01b74d2e3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