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
「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
「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里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我們家妞妞也是這樣,那一次,爸爸給她買的糖果放在桌子上,她伸手夠不到,也不讓我們幫她拿,自己搬了個凳子來也沒夠到,然後突然就自己哭起來了,我們又心疼又無奈的……」
很多時候,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父母又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情緒不定的原因。
1.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一定的特點
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和大腦的發育過程有著重要的關係。人的大腦發育有一定的特點,大腦分左右腦兩個部分,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主管著人的情緒,能使我們實現溝通,而左腦是主管人的邏輯、秩序、求實、語言和線性的。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右腦已經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感知到各種情緒,所以孩子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通常會是右腦先體驗到情緒和非語言的感情,左腦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發育成熟,不能進行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由於大腦發育的特點,孩子的情緒容易敏感,比較容易發生波動,因此,孩子在生活中有的時候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2.缺乏自控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自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自控力,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易怒、易衝動、沒有耐心……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一些令父母和大人不理解的行為和現象,更容易情緒不穩定。
3. 孩子的性格過於敏感
性格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方面。處在同一階段的孩子在性格方面的表現會有許多共同之處:天真活潑、積極向上、情緒多變等。
通常情況下,性格方面越敏感的孩子越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一類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比普通的孩子更容易情緒不穩定。比如,在看書或者看電視、聽音樂的時候,有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抑制不住自己的敏感性格而表現的情緒不定。
4.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有的時候,當孩子在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不夠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感受,可能會用批評和吼叫教育來對待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於是不良情緒就會更加嚴重。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盪現象。在情緒的處理中,「鐘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強度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強度也會有同樣的降低。簡單點來說就是在負面情緒強度降低的時候,正面情緒的強度也會降低,就像「鐘擺」一樣,左右兩邊的擺動幅度是一樣的。父母需要正確利用「鐘擺效應」來幫助孩子改善和告別不良情緒。
1.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自控力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不夠成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培養。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討論和交流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比如可以控制的事情有:自己的行為和表現、思想和想法、自己不合理的情緒(比如焦慮、沮喪、失落)……父母通過和孩子討論這些孩子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讓孩子嘗試認識自己的情緒,在認識這些不良情緒的基礎上學會自我控制,嘗試自我控制不良情緒下的不良心態和現象,幫助孩子自控力得到發展。比如,當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而難過的時候,首先要冷靜下來,然後靜下心來去尋找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難過和傷心,要學會用自控力和自身冷靜的心態中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的出現。
2. 合理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
父母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時候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性格外向型的孩子在遇到問題和不良情緒的時候需要的更多的是把情緒釋放出來;而性格內向型的孩子可能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慰,在父母的理解和安慰之下他們才有可能更好的面對和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父母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時候需要用對方法,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不良情緒的調節。
3.減少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批評教育
在孩子表現出不良情緒的時候,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關懷和安慰,父母要減少在不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情況下的不合理的批評教育和吼叫教育,而是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安慰,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更多的正面管教,比如,認同和感受孩子的心理:在孩子表現出不好的情緒的時候,父母需要首先感受孩子的內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感同身受,更好的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緒。
4. 傾聽原則,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面對情緒
孩子有消極和不良的情緒的出現是正常的現象,需要父母的細心聆聽和感受,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和幫助孩子調控不良情緒。
在生活中,父母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行為和孩子經常表現出的一些現象,善於捕捉孩子自身發出的信號,了解孩子的內心,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感受和傾聽孩子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面對情緒。比如,當孩子因為沒有做好一件事情而哭泣或心情低落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然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並且認真的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感受,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這種挫折,告訴孩子一次的失敗不代表什麼,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經歷過失敗才獲得的成功,所以不必難過,不必沮喪,遇到挫折和失敗心情低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能夠在失敗中找到原因,要學著走出這種不良情緒的困擾,用積極的心態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這樣在下一次的挑戰中才能更好的獲得成功。
5.共情原則,幫助孩子更好接納不良情緒
共情原則就是對待事情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內心情感。
父母可以利用情感引導來幫助孩子更好的走出不良情緒,像孩子傳授一些情感的規則,讓孩子認識和了解情感,從而能夠在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能夠用合適、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孩子一直處於沮喪和傷心的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共情原則和孩子說:「媽媽在特別傷心的時候寶寶是不是也會安慰媽媽,不想讓媽媽一直難過和傷心,對不對?」讓孩子在感受情感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用合適和恰當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在孩子表現出一些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需要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情緒出現的背景和原因,鼓勵孩子積極的走出這種不良情緒的籠罩,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和克服不良情緒。
父母可以用「鐘擺效應」來強化孩子的正面、積極情緒,鐘擺向積極的方向擺動的幅度越大,孩子的心態就會越積極,孩子越能夠積極地面對不良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在這種狀態中感受積極心態下的快樂和幸福,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積極性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