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看了一些其他人的解答,包括這首名詩多年來的解讀,基本上說什麼的都有吧。把「水窮」解讀成人生至暗,而「雲起」解讀為柳暗花明;把「水窮」解釋為才思枯竭,把「雲起」解釋為另闢蹊徑。
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有,可偏偏沒有對原詩的解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是王維一個人出去山裡瞎逛,跟著水流朔溪而上,走到了水源的盡頭。這地兒呢,也挺高了,人也走累了,就坐下來,靜靜地看著山谷里白雲渺渺,慢起慢落。
就是這個意思。至少王維就是這個意思。
其他的,都是後人引申,甚至附會。
當然了,並非沒有道理。王維在畫出這幅山水畫的時候,留白不僅僅是留白,本身就有了很多歷經滄桑始歸真的意境在裡面。他留出來的白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所有的引申、附會、闡述,都只是在他的留白裡面挑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來解讀。
詩詞有「有我」、「無我」兩境界,《終南別業》看似「有我」,實則「無我」。修佛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終南別業》裡面的「水窮」、「雲起」在王維心中就是水和雲罷了。
你以為有別的意思,那只是還只達到了第二層境界。
何必過多解讀?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就有了比較濃厚的向道之心,晚年更是把家安在終南山邊上。這裡的向「道」,是指修佛麼?可能,也不一定。雖然後人給他安了「詩佛」的名頭,但是大唐的國教是道教,佛教是武則天上台後強推的,官員一般都是佛道雙修。我們在王維的詩里同樣可以讀到很多道教用語和意境。終南山邊就是王維買下來原來宋之問的莊園,即輞川別墅,所以他的集子又叫做《輞川集》。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興致一來了,就一個人去爬山。碰到有開心的事情也就一個人偷偷開懷。這就是一退休老頭嘛,時間自由,心情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上面解過了,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個人愉悅,並不見得摻雜了多少人生道理。但是作者本身的經歷和官場起落之後的閒靜為這名句附著了很多色彩。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其實要說王維本身這首詩的深意,這兩句比前面兩句更值得一解。有時候碰巧遇到個鄉親父老,聊得投機,就忘了回家了。
這首詩其實真正的詩眼,正在「偶然」二字。「興來每獨往」,興致一起就走了,這是偶然吧,但既然興起了,就享受:「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這也是偶然吧,但既然走到了頂峰,就享受:「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還是偶然,但既然遇到了,就享受:「談笑無歸期」。
「偶然」二字貫穿上下,其實是必然,源於詩人隨遇而安,隨心而喜的境界。處處偶然,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示出詩人心中的悠閒,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你以為這是偶然,其實不過是作者天性飄逸淡泊,超然物外罷了。
因為即使沒遇到這些「偶然」,他依舊是開心的,閒適的。
他不過取了這些偶然,放入這首「無我之境」的詩中,打動讀者。
那些強行為王維的詩附著正能量的解讀,真是太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