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亞峰會召開,雙方交往自古就很密切,友誼維持千年不容易

2023-05-17     浩然文史

原標題:中國—中亞峰會召開,雙方交往自古就很密切,友誼維持千年不容易

中國—中亞峰會召開,雙方交往自古就很密切,友誼維持千年不容易

西安

據人民網報道,5月18—19日,總書記將在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這裡的中亞國家,到底是指哪些國家呢?狹義的中亞國家,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這五國就是本次峰會的參會國。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國和中亞五國的關係十分友好。五國曾是前蘇聯加盟國,獨立後最先為中國所承認。如果往上追溯的話,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和中亞就有了聯繫,雙方的友好關係,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源遠流長。

一、先秦時期的中國和中亞

中亞是人類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考古學家在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此後中亞經濟分化,中亞北部發展出畜牧業經濟,南部為農業經濟。在公元前7—前5世紀,中亞農業獲得長足發展,出現了鐵制農具。

中亞這塊地方曾經先後被幾大帝國占領。公元前550年,中亞被納入波斯帝國統治。公元前4世紀,又被納入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中亞又被塞琉古王朝統治。至公元前250年,中亞從塞琉古王朝獨立出來,分別建立了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和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貴族

根據我國考古人員研究發現,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新疆、甘青地區就和中亞有了交流。那時候中國正處於夏商時期。和中國殷商同時代的中亞文化,被稱為卡拉蘇克文化(前1200—前700),卡拉蘇克文化和殷商文化出土的青銅器具相似。蘇聯學者吉謝列夫認為,卡拉蘇克文化的塑造者就是來自中國的「丁零人」。他們在商周崛起後,被迫北遷,最後遷入中亞。

中國和中亞的陶罐基本一致

除了考古研究之外,中國古籍中很早就有了對中亞的描述。《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去除裡面鬼怪內容之後,被認為是兩部地理書。兩部書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地方——崑崙。

崑崙在哪呢?

漢代張騫曾出使大夏(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司馬遷根據張騫的描述在《大宛傳》中評論:「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司馬遷認為崑崙山在大夏。

可見,《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涉及到了中亞的內容。

被英國掠奪的大夏國文物,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二、兩漢南北朝和中亞的接觸

兩漢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有兩件大事,就跟中亞有關。

一件事是絲綢之路得以開通,中西聯繫日益密切,中亞是中西溝通的橋樑,所以中國對中亞的了解更加具體。另一件事就是佛教通過中亞傳入了中國。

絲路開通和佛教入華,堪稱中國、中亞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國和中亞最明確的官方交往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9年,被匈奴人抓獲的張騫成功逃脫,輾轉來到大月氏國,此時大月氏剛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建立了貴霜帝國。大月氏人不想和漢朝結盟,所以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任務失敗。但張騫在貴霜帝國看到了產自中國的蜀布。由此可見,中亞和中國是有民間流通的。

此後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並派副使分別前往中亞各地,甚至到了身毒(印度)。此後中亞諸國紛紛派使者來華,為了接待他們,漢朝在酒泉設置了專門招待所。據《史記》所說,通過互派使者,漢朝和中亞的貿易也建立起來;雙方派遣使者人數少則百人,多則幾百人,中國方面帶去絲綢、茶葉,中亞則帶來他們的特產,包括汗血馬。許多中國內地沒有的作物,也在張騫出使後出現在內地,包括葡萄、核桃(胡桃)、黃瓜(胡瓜)、胡蔥、苜蓿、石榴等今天常見的水果蔬菜。

在匈奴的張騫

到東漢時期,按照《後漢書》所說,西域都護府麾下西域五十餘國紛紛「內屬」朝貢,十分恭順。只因班超破焉耆,震懾了西方,乃至「條枝、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條枝、安息就是中亞國家,他們不歸漢朝西域都護府管轄,但他們依然選擇向中國派遣使者,可見雙方關係不曾斷絕。

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入華。佛教產生於印度,但卻通過中亞傳入新疆,然後再由新疆傳入內地,新疆就曾被稱為千里佛國。最著名的兩位來華傳教僧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就是中亞人。

安世高,是安息國王子,148年來華傳教,所傳經文為小乘佛教,他被認為是中國佛教史上禪觀學的創始人。支婁迦讖,是月氏人,在東漢桓帝時來華傳教,其翻譯書目皆為大乘佛教,是第一個系統將大乘佛教引入中國的人。

中國最早的寺廟漢代白馬寺

三、唐宋時期與中亞的交往

唐代武德充沛,在西域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將中亞部分地區納入中央管轄。唐朝在中亞設置了大量的羈縻州縣,如安西都護府麾下有大宛都督府(治所烏斯別克斯坦塔什干)、唐居都督府(治所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休循州都督府(治所費爾干納)、南謐州(治所模安)、貴霜州、安西州等等。北庭都護府麾下有千泉都督府、俱蘭都督府、碎葉州,這些地方就在哈薩克、吉爾吉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先祖,就曾活動於碎葉。而唐朝和大食爆發的怛羅斯之戰,也以中亞為戰場。雖然中亞在地圖上被劃入唐朝版圖,但唐朝實際無力控制這些地方,只能通過冊封當地首領的方式,進行間接控制,所以中亞這些地方有巨大的獨立性。

唐安西都護府地圖

到了宋遼金元時期,金國崛起,1125年遼朝覆滅,同年遼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走。此時的遼人在禮儀、制度、文化、思想方面除保留少部分契丹習俗外,已經基本漢化。耶律大石的西征,使得廣大中亞地區都成了西遼領土(這些領土分西遼帝國直轄和藩屬國),中華文化得以以大水漫灌的方式進入中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對中亞都產生了影響。

耶律大石本身是進士出身,曾任遼朝翰林,其漢學功底極其深厚,所以西遼的治理模式,基本是以儒家思想為骨幹,雜糅契丹舊俗、中亞習俗,以儒家輕徭薄賦為核心,又以羈縻、藩屬為輔助,制定了較為寬鬆的政治、經濟環境。耶律大石沒有滅絕中亞國家的本土傳統文化,而是以海納百川的態度尊重其習俗,就是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耶律大石200人西走,最後卻成了中亞霸主,在1132年正式建立西遼帝國。

耶律大石

而蒙古帝國建立後,三次西征,滅亡了中亞、西亞、東歐多國,建立了四大汗國,其中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伊爾汗國都有領土在中亞。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統一中國本部後,四大汗國基本脫離了中央掌控,但名義上雙方還維持著宗藩關係。作為蒙古帝國子孫,包括元在內的五國統治階級,有些想法居然出奇一致,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大修驛道。

五國以各自國家首都為核心,修築通往各地的驛道。北京在西域(新疆)設置急遞鋪,相當於中國郵政特快專遞,用以傳遞元朝和三國之間的文書。1281年,忽必烈建立了自窩闊台汗國—晉北—太和嶺—別失八里的驛道。由此,元朝和三大汗國之間的官道交通完全連接起來,中西之間的道路暢通無阻,絲路更加繁榮。

四、明清時期與中亞的交流

1368年明朝建立,幾乎與此同時,中亞地區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其國度武德充沛,統一了中亞並占領了北印度。巧合的是,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繼位,結果被四叔朱棣奪了權;而帖木兒帝國也上演了一樣的劇情。

帖木兒曾向明朝朝貢,「洪武二十年九月(1387年),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刺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自是頻歲貢馬駝」。但他朝貢是假,打探虛實才是真。《中亞通史》就說,在1395年帖木兒統一中亞諸國後,就開始對大明露出獠牙,他阻塞商隊,多次扣押明朝交涉使節,更是在1404年發兵20萬,號稱80萬,要東征中國。當時的朱棣一度很緊張,都做好了西域全部淪陷,在玉門關決戰的打算。但帖木兒死在了東征途中,死前傳位給孫子哈里勒,然後引發帖木兒帝國權力鬥爭,最後其四叔沙哈魯「靖難」成功,可帖木兒帝國也自此衰弱了。

此後中亞再度分裂,為了在亂局中占據優勢,中亞諸國紛紛來華朝貢貿易,中亞向中國輸出馬匹,中國則回賜金銀、瓷器、絲綢等。

帖木兒帝國騎兵

清朝開國後,直轄新疆,中國和中亞的往來更加密切了。雙方主要以朝貢方式進行交往。比如乾隆1757年,清軍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阿睦爾撒納可是新疆、中亞一霸,他的滅亡震懾了中亞諸國,所以諸國主動來到清軍營帳表示歸順,其表文寫道「哈薩克小汗臣阿布賁謹奏中國大皇帝御前」,辭令十分謙卑。

乾隆帝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

可是,到了18世紀中後期,英國和沙俄勢力進入中亞,中亞諸國開始脫離中國。至19世紀中期,沙俄開始直接占領中亞地區,包括哈薩克草原、浩罕國,1864年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勒索了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至此沙俄在中亞的領土連成一片,直接和中國接壤。至19世紀末,中亞已經完全為沙俄占領。

文史君說

縱觀千年古代史,中國和中亞五國之間存在過戰爭和摩擦,但和平和交流始終是主流。中國和中亞之間的文明交流是相互的,今天中國許多常見的作物就是源自中亞,今天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也經中亞傳播至中國,而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也曾傳向中亞,雙方是維持了千年友誼的朋友。今天,總書記主持中國—中亞峰會,是對雙方友誼的再一次提升。

參考文獻

趙曉佳:《中國與中亞的友好交流研究》,中央民大博士論文,2011年。

朱峰、劉永萍:《新思路新友誼 中國新疆與中亞地區之間青年交流新篇章》,《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 年第 9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ffb0b1aad7190393b41aed5e92ca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