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2023-09-30     洞見

原標題:任何時候,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任何時候,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人們往往喜歡聽成功者的故事,而不會在意弱者的哭聲。

作家古典曾在書中描述過一個「受害者天堂」的場景。

生活在這裡的人,每天都在抱怨和吐槽。

在他們眼裡,自己是世界上最慘的人,而這種痛苦全由他人造成:

別人不理解我,伴侶不支持我,領導我不認可我……

他們不自覺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去向外界索取關注和同情,但結果:

等待別人療傷的他們,傷上加傷;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換來了失望。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01

  • 不要四處兜售自己的苦難。

看過一則小故事。

每逢年關,廟裡香火旺盛,前來求籤的人絡繹不絕。

小和尚忙得腳不沾地,問師父:為什麼有那麼多施主來廟裡訴苦?

師父笑著說:因為施主多是苦主。

小和尚又問:那為什麼師父從來不訴苦?

師父搖了搖頭:因為越訴苦,人越苦。

想來的確如此。

訴苦,其實就是把問題拋給外界,期待別人來幫你解決。

但一通傾訴後,事情依然還在那裡,別人恐怕還會因為被你占用了時間而煩躁不已。

人越成熟便越明白:

人永遠無法對別人的人生負責,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90%對別人沒有任何意義。

契訶夫小說《苦惱》中的主人公姚納,是個苦命的馬車夫。

妻子早逝後,他唯一的兒子也去世了。

他無法排解這巨大的痛苦,於是逢人便大吐苦水。

某天傍晚,他跟一位軍人喋喋不休地訴說兒子的死因,不想耽誤了看路,險些發生危險。

軍人不耐煩地大聲呵斥他、催促他快點走,並且閉上眼睛,不願再聽他講話。

又有一次,姚納對三個年輕人說起自己的悲慘遭遇。

結果,其中一人無所謂,另一個幸災樂禍,還有一位趕緊起身快步離開了。

姚納想通過訴說自己的不幸來換取別人的憐憫,可現實卻是沒有一個人在意他。

所以,難過的時候,不要四處兜售你的苦難。

你把傷口撕開給人看,別人不僅不會給你療傷,反而會在傷口上撒把鹽。

再者,人都是慕強的動物。

人們往往喜歡聽成功者的故事,而不會在意弱者的哭聲。

不訴苦不是壓抑自己,而是有不打擾的智慧。

與其自取其辱,不如閉起嘴巴,養足精神,默默把自己修煉得更強大。

02

  • 不要把抱怨的話掛在嘴上。

愛抱怨的人,也有一種「受害者思維」。

他們總覺得別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自己最苦最累最委屈。

這樣的人,即使好運降至,貴人伸手,也無法將他們拉出泥淖。

多年前曾在雜誌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的女人在經歷不幸的婚姻後,成了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

有位企業高管曾是她的客戶,對她的遭遇十分同情,也很認可她的能力。

於是將她招到自己的公司,還有心將她培養成營業部主任。

然而女人整天長吁短嘆,一空下來就跟同事抱怨自己的前夫,見客戶時也總是愁眉不展。

久而久之,她從原先的被寄予厚望,慢慢滑向了公司的邊緣。

孤立她的並非別人,而是她掛在嘴上的抱怨。

作家張德芬曾說: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糟心事:日子的不如意,事業的迷茫期,家庭中瑣事纏身……

一味哀嘆,只會陷入自怨自艾的負面循環。

而那些生活的強者,卻能對磨難坦然迎接,把命運之舵掌握在自己手中。

民國名媛嚴幼韻,生在富貴人家,長在混亂時代,飽受流離之苦。

好不容易擁有片刻平靜,又經歷中年喪夫。

54時她再婚嫁給真愛,丈夫在晚年撒手人寰後,他們的幼女也因病相繼離世。

但無論情況多糟糕,嚴幼韻從不嗟嘆,她反而時常安慰自己:

Something could be worse(本來事情會更糟)。

幼女離世時,親友們害怕她承受不住打擊,她卻反過來安慰別人說:「你們要記得,她之前是很快樂的。」

她這一生,兩次經歷喪夫之痛,承受過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落寞,晚年時自己也患上腸癌。

但她的嘴裡,從沒有一句自憐、抱怨的話。

她積極地,以向上的生命力,度過了不急不徐優雅的一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愛抱怨的人,會讓自己在一堆爛攤子裡,慢慢被拖垮。

戒掉抱怨,靜默熬過一切困苦,打起精神與命運較量,才是強者的姿態。

03

  • 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安全感。

很喜歡宮崎駿的一段話:

「不要輕易去依賴一個人,他會成為你的習慣。當分別來臨,你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

人活在世界上,尋找依靠是一種本能。

可一味以弱者的身份「等靠要」,到頭來剪斷的是自己飛翔的能力。

亦舒小說《我的前半生》里,子君大學畢業沒多久,就嫁了人成為全職太太。

丈夫每月給她不菲的生活費,她出門有司機接送,每天的生活就是喝下午茶和買買買。

常年被圈養的生活,讓她早已失去獨立的底氣。

所以當丈夫出軌、提出離婚,她瞪大眼睛遲遲不敢相信。

她苦苦哀求丈夫留下來,追問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得到的卻是丈夫更多的冷漠與嫌棄。

事已成定局,她只得逼自己獨立。

她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每天搭船過海去上班。

煩人的辦公室政治,領導高高在上的面孔,她咬牙一一應付了下來。

有空閒她找師傅學陶藝,憑藉獨特的藝術天分,她幫師傅拿下一筆筆訂單,幾年過後順利成為合伙人。

當她開始靠自己,曾經那個「五穀不分,又不圖上進」的家庭主婦,變成神采奕奕的獨立女性。

莫言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當有一天你嘗盡了社會的無情,金錢的壓力,愛情的不堪,你終會明白,別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

想起豆瓣上曾有人問: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人一生只能靠自己的?

有人說:父母生病,發現身後已空無一人的時候;

有人說,婚後發現伴侶並沒有為你擋風,而帶來最多風雨時……

父母無法庇護你一生,伴侶也無法護你一世周全。

在別人身上找安全感,不過是以弱者的姿態等待別人的拯救。

凡事靠自己,才有與生活交手的底氣。

畢竟人生這趟車上,再光鮮的副駕駛,都不如自己握牢方向盤。

三毛曾說:

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悅必然會抵達。

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別人抱有太大的期待。

畢竟,他人不會因為你喊苦,就為你減輕負擔;生活不會因為你喊疼,就對你手下留情。

點個贊吧,戒掉傾訴欲,放棄依靠別人的願望,才能真正活成自己的擺渡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fc88f6ed3a51d04042f4f97dfdc7e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