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澄:因新冠病毒去世的華中大院士,曾獲100萬獎金卻捐給學生

2020-02-25     教育思享

投身科研終不悔,百折不撓獻絕學。

「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說出這番話的是一位名叫段正澄的老人,臉上時常掛著和藹笑容的他,卻是一位「機械狂人」,他是我國的工程院院士,將一生的青春與汗水揮灑在我國機械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土地上。

六十餘載的科研歲月,他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機械這片廣袤的熱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正處在建設發展的熱潮中,對機械設備與相關工程的需求極其巨大,滿懷報國情的段正澄,就這樣躊躇滿志地成為了華中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的首屆大學生。

1957年段正澄從華中工學院機械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因為對機械的痴迷,對祖國的熱愛,讓他在母校一待就是六十七年,滿頭青絲隨著歲月的變遷化為白髮,那個年輕俊朗的後生也變成滿臉褶皺的老人,唯一不變的,是他克服萬難,艱苦鑽研的精神,是他那顆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回憶自己在華中工學院初建時期的艱苦歲月,段正澄院士不由得感慨道:「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可正是因為我親身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據說,華中科技大的東二樓和東三樓兩座建築里,都有段老當年挑過的磚。也正是由於自己對母校的情懷,從機械系畢業後的段正澄選擇留校任教,他從擔任助教開始,逐步成為講師、教研室主任、教授。

幾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講台上釋放著自己的能量與年華,那個當年懵懂青蔥的年輕人,成長為母校機械教育的中流砥柱。

同心協力為科研,團體協作創輝煌。

2009年,年過古稀的段正澄正式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相關報道也相繼而出,國人再一次加深了對這位機械領域首屈一指專家的了解。段正澄院士在自己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所獲獎項無數,在談及自己成功的經驗時,段老卻總是把團隊的協作推為成功的首要因素,他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在華中科技大的機械學院和段老的研究團隊里,「STAR文化」就是他們的標榜,所謂「STAR文化」,是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快速反應、盡職盡責的英文縮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優秀科研氛圍,成為了段正澄和他的科研團隊進取不止的必勝法門。

縱使榮譽滿身,段正澄院士還是懷著自己教書育人的初心,在他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時,他直接將所得獎金100萬元整在稅後全部捐出,用於資助大學生。不得不說,段正澄院士,是一位真正的德才兼備的優秀科研工作者。

六十餘載的奉獻與鑽研,段正澄院士為我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的加工技術和工程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他的引領,青年一代也將不負韶華,昌我華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fMHfnABgx9BqZZIj-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