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妙的好方子,專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癲狂煩躁等疑難雜症

2023-08-04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奇妙的好方子,專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癲狂煩躁等疑難雜症

中醫自古以來,都強調中藥的量效關係,雖然有些方劑的各味中藥可以各等分,但是大部分方劑的藥物劑量都是各不相同的,要說中醫方劑的奇妙之處,一部《傷寒雜病論》就基本囊括方劑的配伍之妙。在醫聖張仲景的一眾經方里,有一個方劑,相當奇特,無論是它的方藥組成,還是它的藥物配伍,無論是它的方劑製作,還是它的使用方法,都堪稱奇妙。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但凡能看懂仲景此方,不是良醫也是明醫。那麼,這個奇妙的方劑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防己地黃湯。

說到防己地黃湯,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因為這個良方是治疑難雜病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用到。那麼,這個防己地黃湯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金匱要略》記載,據全方由「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二分」四味中藥組成。如果只是看到這裡,肯定看不出這個經方有啥奇特之處,因為張仲景在方後注中還隱藏了大手筆,如果不上下連起來看,自然無法了解其中玄機。

在《金匱要略》中,防己地黃湯所用到的這四味中藥,劑量是相當之少的,與仲景其他方劑的藥簡量大大相逕庭。但是,轉折點在方後注出現了。按照張仲景的原意,防己地黃湯在使用時,先將這四味中藥,用酒一杯,浸泡一晚上,然後絞取藥汁備用。再然後取生地黃二斤,弄成粗塊,放在甑子裡蒸「斗米飯久」(也就是說需要蒸一斗米飯熟的時長),再用銅製器皿來盛裝藥汁,把蒸好的生地黃絞取藥汁,與前面絞取的四味中藥的藥汁進行混合,按需服用。

按照張仲景的意思,防己、桂枝、防風、甘草四味中藥要用酒浸泡一晚上,而生地黃要用甑子蒸一頓飯的時間,這麼操作究竟有何深意呢?這個兼法之中,更寓妙處,誠如近代名醫謝觀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中所說,「(諸藥以酒)生漬取清汁,歸之於陽以散邪;熱蒸(生地)取濃汁,歸之於陰以養血」。不僅如此,這個藥汁要用銅製的器皿來裝,這又有什麼講究呢?實際上,這裡所說的「以銅器盛其汁」是頗為講究的。後世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曾指出,「知母桑白天麥門,首烏生熟地黃分,偏宜竹片銅刀切,鐵器臨之便不馴」。意思是,諸如知母、桑白皮、天冬、麥冬、首烏、生地黃、熟地黃等中藥,在切片的時候,用竹刀或者銅刀切片會更好,而且要忌鐵器。所以,這裡要盛生地黃汁,用銅器,會更好

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防己地黃湯的藥物劑量時,便會發現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防己、桂枝、防風、甘草四味中藥的劑量十分之輕,四味加起來才九分,但是生地黃的劑量卻大的令人瞠目結舌,因為防己地黃湯的生地黃用到了二斤。防己等四味中藥劑量輕的讓人難以置信,而生地黃這味中藥劑量大的令人不可思議。然而,醫聖張仲景把這樣兩種極端熔爐於一方,四兩撥千斤,真不愧為千古名方。而清代醫家王清任所創補陽還五湯,用藥原則也與此類似。

翻閱整部《傷寒雜病論》,生地黃大劑量使用的,其實不止一個方劑。對於醫聖張仲景所用地黃劑量最大的方劑有三個,也就是炙甘草湯、百合地黃湯、防己地黃湯,其中炙甘草湯中使用生地黃一斤,百合地黃湯使用地黃汁一升,防己地黃湯用生地黃二斤。那麼,這三個方劑中,究竟哪個方劑使用生地黃的劑量最大?直觀上來看,似乎是防己地黃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己地黃湯使用的生地黃二斤(約等於現代的500g),但是百合地黃湯使用的是地黃汁一升(約等於現代的200毫升),絞取200毫升地黃汁,需要多少生地黃?可能也需要500g生地黃。

那麼,這樣出奇制勝的防己地黃湯,它的配伍究竟暗藏著怎樣的不傳之秘呢?全方以大劑量生地黃為君藥,主要起到滋腎水、清鬱熱的作用;以桂枝為臣藥,主要起到交通心腎、平調陰陽的作用;以防風、防己為佐藥,其中防風「搜肝風」而不傷陰,合生地涵木、桂枝平肝,以調達肝氣,合防己除濕利尿,斷痰濕之生路;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交通心腎、養陰清熱、舒肝祛痰之功,堪為癲狂專劑,全方有「疏肝而避香燥,平肝而棄重鎮」,「滋水以涵木,養陰以平肝」的特點[1]。不得不說,防己地黃湯的配伍,真是妙不可言。

防己地黃湯的方藥證治,究竟有何奧秘?有醫者將它的藥證增訂為「主治煩躁、發狂,旁治血證、水病、便秘、羸瘦」;而它的方證從疾病的角度來說,包括現代醫學的腦梗死、老年痴呆、譫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癲癇等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從症狀體徵上來說,包括狂躁不安、肆意妄行、自言自語、喋喋不休,形體消瘦、皮膚乾枯脫屑、大便乾結;舌脈上主要為舌質紅或絳,舌面乾燥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沉細,或洪大無力[2]。

而在臨床運用防己地黃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他的特異性症狀,也就是「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基於對其主症的理解和其表述的衍申,除外癲狂病外,還可以廣泛應用於某些發病表現為「氣勢猛烈」或行為、動作不自主不間斷的疾病,以及三叉神經痛、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徵、睡眠異動證、鐙骨肌痙攣;小兒夜啼、癔病發作、中風後神志病、偏頭痛等疾病;但是也不代表所有「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類疾病都能用防己地黃湯獲效,而防己地黃湯治療疾病的病機特點為肝腎陰虛、風邪上擾、心經熱盛,但凡屬此病機,有「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的外在表現,均可考慮使用防己地黃湯來治療[3]。

不過對於防己地黃湯的方證,主要還是以血虛生熱、風熱擾心神為主要病機,臨床症見狂躁不安,如狂妄行,獨語不休等,對證用藥,必獲良效。由於原方煎法十分繁瑣,名醫宋孝志經過摸索,採用加酒水煎法,取得同樣效果,具體方法是以白酒或黃酒10-20ml,兌入煎好的藥液中,分2次、睡前(中午、晚上)溫服;服藥期間忌茶、咖啡及辛辣炙博之品,且停服西藥;由於本方安眠效果肯定,30分鐘即可入睡,宋孝志還用防己地黃湯來治療神經衰弱、尤其徹夜不寐者,效果顯著,從分析藥物組成入手,治療陰虛感冒及各型痹證也有明顯療效[1]。

防己地黃湯雖是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但是歷代醫家對它也是十分推崇,有研究發現,防己地黃湯具有滋陰補腎、息風通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腦梗死、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病等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狂躁不安,開啟後世養陰息風法治療中風的先河[2]。臨床研究證實,用防己地黃湯治癒腎病綜合徵大量用激素後毒副作用所致的濕熱瘀毒證,本方具有消炎解熱,利尿排毒,抗風濕,抗過敏,改善血液流態,降血糖,清除免疫復合物,提高或調整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等廣泛作用[4]。

對於防己地黃湯來說,它的現代臨床應用也是比較廣泛的,比如防己地黃湯可用於治療癲證,心風,狂證(精神分裂症),痹症(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痙證,心悸(風濕性心肌炎),眩暈(高血壓),水腫(急性腎小球腎炎),皮膚潰爛(剝脫性皮炎)[4];郁證[5];熱痹(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心悸(風濕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風水(急性腎炎)[6];風濕性心肌炎,高血壓,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7];下肢皮疹[8];失眠[9];癔病,銀屑病,肺性腦病[10]等疾病。當然,防己地黃湯的奇妙之處,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它的奧秘,應遠不止這些。

參考文獻

[1]李曉林,王玉芬.宋孝志教授應用防己地黃湯經驗[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2):41-42.

[2]熊興江.《金匱要略》「中風篇」防己地黃湯、風引湯方證及其在中風、神志疾病中的運用[J].中國中藥雜誌,2019,44(3):602-607.

[3]沈博,王新志.王新志教授對《金匱要略》防己地黃湯主症新解和臨床應用發揮[J].時珍國醫國藥,2022,33(9):2238-2240.

[4]鐘相根,鄭子安.張仲景傳世名方(金匱要略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5]靳立常.防己地黃湯的臨床應用和體會[J].黑龍江中醫藥,1983,(4):18-20.

[6]魏雪舫,陳忠琳.防己地黃湯的臨床應用[J].新中醫,1990,(5):42.

[7]魏雪舫,陳忠琳.防己地黃湯臨床新用[J].陝西中醫,1991,12(4):173-174.

[8]任登鋒,王中琳.防己地黃湯治驗舉偶[J].山西中醫,2010,26(11):16.

[9]馬瑋莉.李發枝應用經方治驗3則[J].河南中醫,2011,31(10):1098-1099.

[10]陳紀藩.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