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炎鑫 | 潯陽往事—— 漫話煙水亭

2023-02-16   馮曉暉

原標題:石炎鑫 | 潯陽往事—— 漫話煙水亭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逸聞》。

石炎鑫(作者像)

九江人都知道煙水亭,不少外地人也知道九江有個煙水亭,外地來九江的旅遊團,煙水亭是導遊引領他們必到的一個點。那幢座落在甘棠湖中園林般古式建築,曾讓多少人驚羨慨嘆,加之導遊小姐介紹「這是周瑜點將台」,更易引起人們對它的神往。匆匆過客感興趣的是它的秀麗和史上佳話,至於是否真的就是周瑜點將台,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而他們聽到並接受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回去後便有了在親友面前彰顯的資本。歷史的遺存,導遊的解說,使得煙水亭無疑成了九江一張靚麗的名片。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煙水亭,原本不叫煙水亭,也不是周瑜的點將台,因為這個煙水亭的形成是在南宋之初,距周瑜在世已有近千年之久。在北宋時,九江的甘棠湖畔便有人建有一亭,取名煙水亭,址在南門外的小壩上(今稱李公堤)。

現今的煙水亭那時只是甘棠湖中一個光禿的土墩,無名無姓;直到北宋後期,才有人在這個土墩上建起一亭,取名浸月亭,與小壩上的煙水亭隔水相望。南宋初,有人在土墩上依浸月亭建起迴廊小榭,初步形成水上亭榭的基本格局。

原文配圖

但隨著歲月延蝕,小壩上的煙水亭與土墩上的浸月亭均已傾圮湮沒,直到明萬曆年間,九江府關督黃騰春,斥資在土墩上建起一束建築群,有殿、亭、榭、廊,正式定名煙水亭。《德化縣誌》的修撰者們,引古人古籍所記,對此備述盡詳。這是資料上的煙水亭,它告訴我們煙水亭的來龍去脈。

然而我要說的是煙水亭另外的故事,是我親眼目睹它在近世變化的故事,是我親耳所聞它的離奇傳說的故事,是一個與資料所載,導遊所解的不一樣的故事。

如今的煙水亭有一座彎曲的小橋,將亭與北岸相連,九江人稱這橋為九曲橋。此橋是 1970 年底由九江市革委投資興建。那時甘棠湖與龍開河是相通的,在沙子墩設有一個閘口,調控水位,當長江漲水時,便將閘口關掉,不讓江水倒灌入城,防止內澇;除此閘口便一直開著,因此甘棠湖的水便是春漲冬退,湖水一直呈活水之態。自從龍開河填了之後,甘棠湖便是一湖死水,常常發臭;填河之前,從來沒有這種現象。

1920年的煙水亭 編者配圖

那時甘棠湖水綠得泛藍,碧水藍天,是九江城本質特色。1970 年冬,九江市革委趁湖水退涸時,興建九曲橋,當時的考慮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群眾。那時進煙水亭是不收錢的,但也不是常年開放,只在星期天和節假日開門,讓市民入亭觀賞、溜達。

1971 年春,當橋落成時,著實讓九江人很是高興,都說進煙水亭方便了。那時我還年輕,也是這種想法;然而今時,我又覺得這橋不該建,有橋與岸連接的煙水亭,真的不如孤挺水中的煙水亭;水中孤亭,自有一番意韻,詩一般的意韻;而橋,卻把這意韻沖淡了。因此現在我覺得,這橋是煙水亭建築篇章上的一個敗筆。

現今煙水亭南向前方有一個點將台,也是新近作品,一拱小橋把它與煙水亭連成一個整體。這個點將台是 1985 年底,也是利用湖水退去,在煙水亭前人工堆起一個小土墩,砌上圍石,然後在墩上搞起仿古建築,還特意設計一面大鼓,豎杆掛起旌旗,儼然一派拜將氣勢。那拱小橋,倒很別致,很有襯景作用。

民國時期的煙水亭 編者配圖

1986 年五一節,點將台落成,還舉行了剪彩慶典儀式,隆隆的爆竹聲和煙霧,霎時罩住了甘棠湖的半邊天。這件作品是當時在九江主政的江國鎮倡議所建,那一年,他在九江很搞了一些仿古建築,諸如潯陽樓,琵琶亭,煙水亭的點將台,延支山的揖廬亭等。當年北京拆除一些古建築,林徽因流著眼淚大喊:拆不得呀!將來如果覺悟了再建,那也只是一些贗品。1986 年江國鎮倡建的那一大批古建築,有的雖然也屬贗品,但比起後來人填龍開河,真的是要好得多!

這是現今我們所見最為新近的煙水亭。讓我最感清柔和溫馨,使我最為留念的,是我兒時所見的煙水亭。那時煙水亭獨立湖中,距北岸最近點約百米,有一隻木船擺渡,往返於煙水亭與北岸之間,遊人只需丟上五分錢,艄翁便將你接到煙水亭,並負責將你送回北岸;規矩是在北岸上船時即付錢,從煙水亭返回北岸,只管上船,不用再操心。

當我孩童時,大約十來歲吧,去過一次煙水亭,僅一次,爹爹帶我去的,說我還沒去過煙水亭,帶我去玩一次。那時尋常人家隨意花上五分錢,也是不大捨得的,搭上我,可能還要一毛錢吧,那就更會讓大人思索很久才能下定決心的。爹爹牽著我的手上船,我快活極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坐船,爹爹丟上錢,讓我坐在他身邊,不許我亂動。船上坐著七八個人,撐船的雙手划著槳,吱呀吱呀的,好像好吃力。如今再也聽不到那讓人既感心酸又感親切的「吱呀」聲了。

民國時期的煙水亭繪畫 編者配圖

踏上煙水亭,但見殿屋前一塊場地,對擺著兩排藤椅,一邊四五把,共有十來把,全都空著,沒人坐。一位身著長罩的光頭老人立即迎上,連聲稱道「石老闆來了,請座請座。」爹連忙回道「不客氣,不客氣。」還是被他拉扶到藤椅上了。那時九江城不大,標準的江南小城,人也不多,石家小鋪的老闆,許多人都認識。

爹爹落座,花上一毛錢,要了一杯茶,大大的瓷杯,白煎的開水,衝上茶葉,白氣裊騰,坐椅喝茶,不受時限,中途加水,不另收費。我隱隱悟到,不買茶是享受不了藤椅的。爹便打發我去玩,只說了聲「不許到水邊去」,光頭老人望著我說,「哦,少老闆呀,去玩去玩,這裡玩不礙事。」誰都懂得這個「不礙事」指的是安全,是衝著「不許到水邊去」來的。爹爹的一毛錢,喝了茶,坐了椅,還為我賺來了尊敬。這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那時的一些虛套,讓人感到可愛;如今許多俗套,讓人肉麻。

六十多年前,當我們還是幼童時,時常聽到一個煙水亭不淹的故事,都是大我們一小半的大伢兒講給我們聽的,說的是有一個仙人,叫呂洞賓,坐在廬山頂上,手中拿著一根釣竿,杆上繫著神絲,絲下有一個金鉤,把煙水亭勾著;當甘棠湖水上漲時,呂大仙就把釣竿往上提,煙水亭就被提起來了;水漲多少他就提多高,所以煙水亭總不會被水所淹。這個故事在幼童中輩輩相傳,都是十來歲的小孩講給五六歲的幼童聽,像接力棒似的往下傳,所以我們那輩幼童,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

現在的煙水亭 編者配圖

1966 年破四舊,這個故事就終止下傳了。這個神話故事寓有一種美好,解釋了煙水亭不被水淹的現象。在我的記憶中,甘棠湖怎麼漲水,煙水亭還真是沒被淹過,這當然不是呂洞賓的功勞,可能古人最初在土墩建亭時,已把土墩壘得相應的高,已經考慮到百年一遇或更長一遇的汛情,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兒時的煙水亭,別來已是六十年。六十年前的九江,六十年前的煙水亭,多麼清雋,多麼溫馨,留給我的,只是一縷情絲。

讀後記:石老師、石少老闆的回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我也可以寫煙水亭,但很可能是冰冷冷的考證。石老師的文章,有著鄉土文章最重要的成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