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學段銜接要做好哪些事?

2024-09-2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每一個學段的跨越,都需要學校、家長和孩子一起從身體、心理、習慣、知識、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和準備,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學段銜接要做好哪些事,升學才能不焦慮?一起來了解——

一年級的學生「元氣滿滿」正在學習。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孫凱芳 攝

01

科學做好銜接

避免認識誤區

學段劃分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根據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而進行劃分。學段銜接的關鍵時期主要包括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和初高銜接三個階段。不同學段之間的知識和技能存在一定的遞進關係,每個學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不同的要求,進入新的學段,學生往往面臨著環境的變化、學習任務的加重以及人際關係的調整等挑戰,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科學做好銜接,對學生個人健康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學段銜接順暢,能夠使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開展。科學做好學段銜接是構建完整、連貫的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各個學段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實現教育的整體目標。科學做好學段銜接可以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學段銜接常見誤區

1

觀念誤區

認為學段銜接就是要讓孩子快速適應新學段的學習節奏和要求,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新知識,忽略了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比如在幼小銜接中,要求孩子在幼兒園大班就學會小學一年級的全部課程內容,這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在小學升初中階段,過早地讓孩子學習初中的數理化課程,可能會使孩子在進入初中後覺得課程重複而不認真聽講。

2

方法誤區

孩子進入新學段後,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仍然沿用之前學段的學習方式。比如從小學到初中,初中課程的知識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如果孩子還是像小學那樣依賴老師的督促和細緻的指導,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難以適應初中的學習節奏。

3

溝通誤區

學校和家庭在學段銜接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導致教育目標不一致,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忽視心理引導,在學段銜接工作中,家長和老師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制定教育計劃和方法,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學生高興展示自己拿到的新課本。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斌 攝

02

幼小銜接

做好入學準備

幼小銜接的關鍵不在於知識的銜接,核心是該年齡段幼兒怎樣有效地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順利實現幼小銜接,為後續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指出主要有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中,主要包括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

幼小銜接,家長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1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幫助孩子建立對小學的積極預期,消除恐懼感。通過講述小學生活的美好經歷,激發孩子的嚮往之情。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新挑戰,樹立自信心。

2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使其與小學作息相銜接。教授孩子獨立整理書包、準備學習用品等生活技能。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自主閱讀等學習習慣。

3

加強家校溝通與合作

主動與孩子的老師建立聯繫,了解孩子在校表現。積極參加家長會、家訪等活動,增進對學校教育的了解。與老師共同探討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們在校園歡慶開學。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陳仕川 攝

03

小初銜接

搭好貫通橋樑

從小學到初中,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生身心發展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

學習環境上的變化

剛進入初中,面對新的環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學生需要適應新的規章制度和作息時間,學生將結識更多同學和老師,需要學會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學習內容上的變化

升入初中後,學習科目增多,課程量加大,初中的知識量大幅增加,難度也明顯提升。此外,初中的課程設置也更加多樣化。面對突然增加的課程數量和難度提升,很多孩子會不適應。

3

學習方式上的變化

初中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講解的速度會加快,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更大。

4

學生身心發展上的變化

小初銜接的時間點有部分孩子已經處在青春期的前期,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經歷巨大的變化,青春期的行為和情緒呈現複雜多變的特點,易出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

小初銜接中的能力貫通培養十分重要,要注重加強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順利過渡到初中學習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1

學習能力的貫通培養

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學會制定學習計劃、獨立預習、複習和總結知識,學會分析問題,尋找多種解決方案並進行評估選擇。

2

社交能力的貫通培養

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能力,學會在不同場合、與不同人群進行恰當的交流。學會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達成目標。面對新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引導學生儘快調整心態,融入新的集體。

3

自我管理能力的貫通培養

包括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目標管理能力,初中課程增多,作業量加大,更需要學生具備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學生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要教會他們學會調節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制定長期的人生目標,並將其分解為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有計劃地為之努力。

高一新生在參加軍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萬善朝 攝

04

初高銜接

做好人生規劃

初升高銜接是一個關鍵時期,高中階段的學習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

知識難度的跨越

初中知識多為基礎性內容,易於理解和掌握。高中知識更加深入和複雜,高中課程涵蓋的知識面更廣。

2

學習方法的轉變

初中階段,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學習,學習方法相對被動。而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更加主動地學習,具備自主規劃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資源、自主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

3

心理壓力的增大

高中課程難度大、知識量大、教學進度快,考試頻繁且難度較高,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明顯增大。

4

自我認知的挑戰

進入高中後,學生可能會發現身邊的同學都很優秀,自己在初中時的優勢不再明顯,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焦慮。同時,高中階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學生需要在學習、社交、興趣愛好等方面全面發展,這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高中階段是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培養的重要時期,做好人生規劃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1

自我認知

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初升高銜接階段,學生可以回顧自己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思考自己對哪些學科、活動或領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性格特點等進行全面的評估。

2

目標設定

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可以是在高中階段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參加某個社團活動、獲得某項榮譽等。長期目標則可以是考上理想的大學、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等。

3

學業規劃

在初升高銜接階段,學生要對高中的課程體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解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要求,為選課和學習做好準備。根據高中課程的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4

職業規劃

在初升高銜接階段,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職業介紹書籍、觀看職業紀錄片、參加職業體驗活動等方式,了解不同職業領域的工作內容、發展前景和所需技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和劣勢,以及對不同職業領域的了解,學生可以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一旦確定了職業目標,就需要制定相應的職業發展計劃。

案例分享

學校說

讓開學日變「開心日」

——記山東省實驗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無痕樣本」

「本來以為孩子可能會有開學綜合徵,沒想到對娃來說,開學日也是開心日!」新學期伊始,山東省實驗小學一年級(3)班家長楊女士就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感受,得到不少同班級家長的「贊」。

為了探索入學適應教育,實現幼小「無痕銜接」,從2022年9月以來,學校立足「兒童立場」,圍繞一年級學生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各個方面,從環境、課程、課堂、陪伴、評價五個維度打造「無痕樣本」,大膽突破傳統的課程設置,將重構後的「4+A」課程貫穿整個學期。

重塑空間,讓環境適應學生

「課上課下,校園內外,學生自在舒展的狀態和陽光燦爛的笑容,以及來自家長的反饋,就是衡量我們所做的『適應教育』成效最好的標尺。」校長劉愛華說,這背後首先緣於學校在追求「環境潤無痕」上下足了功夫。

為了讓學生儘快適應環境,學校從睡眠、飲食、教室內外的環境布置等方方面面入手,最大限度給予學生以安全感。近年來,學校在教室四周安裝靠牆式摺疊收納床櫃,摺疊為櫃、拉開為床,改善學生睡眠條件,利用「小空間」妙解學生午睡「大難題」。除了午休床,學校還為留校參與課後服務的學生準備了加餐,包括一份小西點,一袋奶製品。同時,學校考慮到一年級沒有書面作業,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輕便的「小背包」取代「大書包」。「學生只需要每周一把大書包背到學校,周五背回去,中間幾天上學、放學只背小書包,再帶上水壺等基本的生活物品就可以了。」副校長王夢君說,「小背包」讓學生能夠更加輕鬆、快樂地來上學。

走進一年級教室,這裡的桌椅打破了傳統固定排排坐的形式,根據不同學科和各種主題活動的需要靈活擺放。同時,最大限度利用班級內外牆的垂直空間,在教室外牆安裝區域磁吸板,設置各種能夠促進兒童動手動腦的磁吸互動遊戲——如七巧板、益智拼圖、垃圾分類等情景磁貼遊戲……讓教室外部空間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這裡成為學生自由活動時的首選。

學校十分注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劉愛華說:「當兒童進入一個感到安全潤澤而又散發著溫暖氣息的環境,會自然感受到被接納和關愛,形成自然的學習召喚。」為此,學校還在一年級每間教室後面設立了一座「幸福守望島」,由正副班主任實行「蹲班制」,以便更加全面地看見學生的不同需求,讓教師貼心的陪伴成為學生溫暖的「港灣」。

重構課程,「4+A」打破「40分鐘」一堂課

「教材為本」還是「兒童為本」,是決定適應教育是否有效的關鍵。

「讓教材為學生服務,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材。」這是劉愛華帶領教師打破傳統限制,為小萌娃們專屬定製「4+A」適應教育課程的緣起。

「4」代表每天上午安排的4節國家課程學習,保留以往小學學習的課程安排,以零起點單科教學為主,40分鐘為1課時。

「A」是「Activity」的縮寫,即為主題性活動課程。在時間上,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學校以學科整合的方式開展時長80分鐘的全時段適應性課程,其中包括有20—30分鐘戶外自主活動時間,由課程教師根據需要靈活分配。整合後的課程不再是語文、數學、音體美等細分的學科,而是變成了「科創益智王」「盡美知行堂」「悅讀潤心坊」「形色夢工廠」和「歡樂遊戲場」共五大主題活動,在內容上分為科學、社會、語言、藝術和健康五大領域,同時融合小學相應學科知識;在形式上,以主題性活動課程開展教學,通過遊戲、活動、比賽、實驗、操作、實踐等形式呈現,注重學生的參與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思維表達、探索嘗試的過程中收穫知識、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變身後的「無痕式課程」給學生帶來了什麼?

在教師張晶的主題活動課堂上,學生興致高昂地開啟了成為「磁鐵玩具製造師」的奇妙旅途——只見他們大大的眼睛裡閃爍著好奇:

「為什麼有的拼圖玩具可以『貼』在黑板上,有的卻『貼』不住呢?」

「哦!原來是磁鐵的作用!」

活動中,張晶就像一個時而隱身、時而現身的「導遊」,學生完全沉浸在「拼圖遊戲」「釣魚比賽」「動手實驗」「自創玩具」等各個模塊的遊戲中,在實驗中探究磁鐵的性質,在自主設計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實踐製作中親身體驗磁鐵的作用,在比賽中感受磁鐵的妙趣——最終,他們發現了磁鐵的秘密,並為此而歡呼雀躍……80分鐘的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學生依然意猶未盡。

這節課是「益智科創王」主題活動課的一部分,在內容上對接了幼兒園課程中科學領域的相關要求,創造性地融合了小學課程中的科學、綜合實踐、數學等學科,引導學生在遊戲互動、實驗探究和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並利用學到的知識進行自主創新實踐,嘗試並感受科技創造的快樂。

「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學到了與磁鐵有關的知識,更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玩轉磁鐵,創造出許多妙趣橫生的作品,成為真正的『磁鐵玩具製造師』,一場科學啟蒙也以不著痕跡的形式進入了他們心中……」學校教學處主任王瑩告訴記者,這就是「4+A」課程的魅力,它讓深度學習在學生樂此不疲的探究中悄然發生,不落痕跡卻促使教師開啟了一場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新征程。

重建系統,師生雙向成長,共同發光

「4+A」課程的實施,為山東省實驗小學帶來的是一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性「無痕式變革」。

它讓入學的「陡坡」變成了「緩坡」。長短學時相結合、分學科與整合學習相結合、知識構建與遊戲活動相結合的全新課程體系,大大降低了學生適應小學生活的難度,以他們熟悉、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從而實現了「搭引橋、緩坡度」的目的。

它讓評價變成了學生的「成長加油站」。學校結合課程評價體系,進一步豐富教育教學評價手段,在一、二年級全面取消紙筆考試,各年級自主創設闖關式、任務式、探究式等測評活動,採取遊戲化、情境化、模塊化、項目化等形式實施「樂考」。根據「4+A」課程內容的設置,一年級以課程整合戲劇的形式開展學期末的綜合性評價,把期末考試變成了一場主題為「歡樂中國年」的戲劇展演,即將學生適應教育階段5個月的學習收穫呈現在一場「班班參與,人人登台」的展演過程中。比如,以「五穀豐登年」「傳統文化年」「多彩幸福年」「科技創新年」「健康喜樂年」五幕全面呈現學生在適應教育過程中在各科學習、主題活動、學校生活中的種種收穫和體驗。「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被看到、被展示,也能為他們的童年留下一抹美好的印記。」副校長張明剛說。

它也悄然撬動了一場教與學的變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在向著新課標指引的方向不斷行進。「重構後的『4+A』課程,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材結構,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劉愛華看來,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依照原來「教教材」式思路已經行不通,教師不僅要熟知各學科的課程標準,而且要找到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結合點,據此設計出適合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主題活動,並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學生表現靈活調控。也就是在預設與生成之間,既要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重視認知衝突的激發,也要重視活動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建構。

「正是這樣的課程改革,倒逼我開始了新的成長。」對語文教師孫瑜來說,「4+A」課程最大的挑戰就是備課。

「適應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必須勇於自我改變儘量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師」。因此,在孫瑜看來,備課最難的不是「備教材」,而是「備學生」,同時要重新定義自己作為師者的角色。重構後的課程體系,教師要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站在教室中央……

孫瑜的改變是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縮影。當下,許多學校在面對小學一年級入學適應教育時,只是在開學第一天或是第一周開展一些簡單的活動,雖然對於幫助小學新生緩解入學焦慮起到了一定作用,卻缺少系統性,更是與後期的學科學習缺少連貫性。山東省實驗小學的探索為打破這一僵局提供了一種可能,將適應教育貫穿整個學期,通過課程整合的方式完成一場教與學的深刻變革,催生了教師從觀念到行為的改變,催生了課堂的新形態,也催生了學校不斷向更高處拔節生長的教育氣象。(中國教師報記者 解成君 通訊員 張桂玲)

教師說

共度這場心靈的「小別離」

每年秋季,一年級新生入學,總有部分孩子與父母依依不捨,哭鬧離別,這種分離焦慮很正常,與父母關係比較好的孩子,不久就能穩定情緒,適應學校生活。我想起了我的學生小雨,她是最特別的一個,初見她時,她拒絕入校,撕心裂肺的哭聲穿透校園,雙手緊緊抓住校門的鐵柵欄,任憑家長拉拽就是不肯邁入一步,即便勉強被抱著進入,也堅守在校園門口,遠遠逃離教室。我嘗試與她溝通,她的眼神中卻充滿了抗拒與不信任。

身為一年級新生的班主任,儘管日常工作紛繁複雜,但我深知協助這個女孩順利完成這場心靈的「小別離」,將是我本學期一項既長遠又充滿挑戰的重要任務,我需要專業的部署。

了解原因,初步建立師生關係。我找來小雨的家長,深入交流才了解到其高度分離焦慮的背景:父母是再婚家庭,父親有段時間曾長期缺席,孩子主要由伯伯和奶奶撫養,高度依賴伯父,現在孩子交回父母照顧,又面臨小學的入學分離,安全感嚴重缺失。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面對小雨,要成為能影響她的人,首先要與她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我開始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入手,努力成為她可以信賴的人。我每天堅持與小雨進行簡短的交流,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希望能讓她感受到溫暖和關愛;每天安排專門陪伴她的時間,或反饋她的心情,或跟她一起讀繪本,慢慢地她願意和我說話了。

藉助力量,進一步協調親子關係。在初步建立信任後,我藉助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對小雨進行專業干預。我們共同制訂了一套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方案——從大樹下的輕鬆聊天到心理諮詢室的專業輔導,我嘗試用各種方法緩解她的焦慮情緒,包括讓她的父母做一個小玩偶,允許她每天帶到學校陪伴自己;積極與她的父母溝通,建議他們用實際行動修復與孩子的信任關係等。雖然過程中有反覆和挫折,但並沒有放棄,因為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安排陪讀,再一次印證母愛。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小雨就從學校偷偷逃跑數次,每天在校門口持續哭鬧。考慮到她的分離焦慮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學校決定讓她的媽媽暫時陪讀。一開始我不太能接受,因為家長在場的每一節課,對所有教師來說都是公開課。但從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來看,某些關鍵期如果停滯了,只有再次修復才能慢慢往前走,對這個特殊的孩子來說,陪讀是她對母愛的再一次印證,所以最終我們都接受了。這段時間我也趕緊抓住機會不斷跟她的媽媽溝通,讓她採取措施親近孩子,培養感情。比如每天擁抱孩子3次,每天耐心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給孩子安全感;每周安排固定時間去見伯伯。媽媽也都一一照做。

管理行為,開始戒斷處理。在媽媽陪讀了一段時間之後,小雨的情緒得到安撫,我開始調整策略。我巧妙地引入「聽課費」的概念,跟小雨講,媽媽已經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課堂聽課是要收費的,所以每天讓她親自把費用交到老師手裡,老師再偷偷還給家長。讓小雨感受到媽媽陪讀屬於非正常狀況,這樣的方式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後,我們開始嘗試戒斷分離處理,逐漸減少媽媽的陪讀時間,要求媽媽上午來下午不來。小雨雖然一開始滿口答應,但每到下午媽媽要走的時候,她仍然無比崩潰,哭喊著想跑出去追媽媽。我雙手圈住她、抱著她,跟她說可以把老師當作媽媽,她手腳並用拚命掙扎,打得我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但我堅持不斷平復她的心緒,給她安慰。我抱著她待了20多分鐘,等她情緒穩定後,又發動班上小朋友給她積極鼓勵,等她一步一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全班同學給予她熱烈的掌聲。

溫暖心靈,終於獲得獨立。每天下午,小雨與媽媽分離後,我總會跟小雨進行故事分享,用繪本溫暖她那慌亂的心靈。比如講繪本《小傷疤》的故事,告訴她——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我們一定要自己獨立成長。每天,我也會專門安排一個有愛心的小朋友陪伴她,當她的好朋友,給她幫助,與她一起做遊戲,各科教師也加入其中。就這樣,每天下午上演的拉鋸戰,在教師、同學的幫忙和家長的努力配合下,時間慢慢縮短。兩個星期後,小雨終於接受媽媽只來陪讀半天的事實,一個月之後,上午也不需要媽媽陪伴,終於可以獨立來上學了。一年後,小雨的獨立能力大大增強。

面對孩子上學的分離焦慮,不僅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也需要班主任專業的分析與處理。更重要的是,唯有教師懷揣擔當之心,面對挑戰,不畏艱難,助力孩子成長,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教書育人,沒有捷徑,更不容推諉,承擔與專業成長才是解決之道。

(作者:王誌喜,單位系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修業學校)

文章來源:綜合自微言教育、《中國教師報》

圖文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彭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