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帽子前的「門帘」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2022-03-01     千彥水

原標題:皇帝帽子前的「門帘」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18年前有一部古裝穿越劇特別火,叫做《尋秦記》,說的是21世紀的精英項少龍穿越時空回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尋找秦始皇的故事,一經播出,火遍大江南北。

看過這部劇的朋友一定對林峯飾演的「秦始皇嬴政」特別熟悉,當上皇帝後的他,頭上天天戴著一頂高帽子,帽子前還有一道「門帘」,他要是跑起來「門帘」就會「啪啪」打到他臉上,讓人忍俊不禁。那麼為什麼皇帝要戴這種會「打臉」的帽子呢?難道裡面有什麼講究?

原來秦始皇戴的帽子叫「冕旒」(miǎn liú),是中國古代禮冠的一種,關於它的來源目前難以證明,據說起於黃帝,發展到周代已經很完備了,被後代帝王所沿用,到宋朝時期才開始消失。其實不止帝王,諸侯、卿大夫等在參加重大互動,比如祭祀的時候都會戴上冕旒,因為它是禮冠中最貴重的一個。

上文中說的「門帘」其實叫做「旒」,它是由5色的繅(絲繩)加上12塊玉組成的,玉也是5色的,按照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冕」就是皇帝和高官們戴的禮帽,兩者結合才叫做「冕旒」,帽子中間的長板子叫做「延」,如果你仔細看,延通常是前面圓後面方,意思是「天圓地方」,是不是非常講究?

還有更講究的,既要看使用者的身份,又要看典禮的輕重。比如:天子祭祀上天,就會用12旒;如果是祭祀社稷,就只需要5旒,玉也減少到5顆。如果是王公大臣,再依次減少,誰要是搞錯了旒,那就是殺頭大罪,所以「門帘」的第1個作用是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旒的第2個用處:擋住皇帝的眼睛。看到這裡大家不免感到奇怪,擋住了眼睛不是讓人生活不便嗎?它的寓意是「蔽明」,意思是作為皇帝,看東西不可「察察為明」,一定要同時做到洞察大體而包容細小的瑕疵。

擋住眼睛的同時又擋住了皇帝的臉,讓下面的人無法一眼看清皇帝的表情,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為了配合這個功能,冕旒兩側靠近耳朵的絲帶上,還各掛了一顆珠玉,名叫「允耳」,目的是「擋耳朵」。

「充耳不聞」大家肯定知道是啥意思,那時候叫作「允耳不聞」,是提醒戴著冕旒的人切忌聽信讒言,但允耳可不是真的塞到耳朵里,而是系掛在耳朵旁,提醒自己也提醒對方。

第3個用處:提醒皇帝注意儀態。戴著冕旒走路是很難的,走快了就會被「打臉」,堂堂皇帝被玉珠子打臉確實不好看,所以他們就要抬頭挺胸,端正儀態,千萬不要損了自己的威嚴。

所以別小看了這「門帘」,裡面可是大有學問,體現了古代皇帝對身份地位的重視程度。其實後來替代冕旒的烏紗帽,也有相似的作用,是皇帝用來監督官員的,誰要是在下面亂動、搞小動作,烏紗帽的軟翅就會亂晃,皇帝一眼就看到了。

所以宋朝時期,大臣們「開會」的時候紀律非常好,真是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小小的帽子上也能大有作為。

參考資料:《周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ce7bfbe85b94c7edd1f54750707f5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