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模仿遊戲從8樓跳下:娃對死亡一無所知有多可怕?別再迴避

2022-10-18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兄妹模仿遊戲從8樓跳下:娃對死亡一無所知有多可怕?別再迴避

在中國人的思維里,「死」是一個不吉利的、需要忌諱的字眼。如果長輩從孩子嘴裡聽到這個字,都免不了會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過後還會要求孩子「以後不許說這個字」。

可是,真的是我們不說,它就不存在嗎?

答案其實人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卻不願意去正視它。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訴苦,她跟我說,自己剛六歲的孩子總是跟她說,「媽媽,我不想長大。」當朋友問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孩子回答,「因為我不想死,死了我就會被埋在地下,就看不到這個世界了。」

於是,朋友開始犯愁,一方面,她想不通一個六歲的小屁孩兒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另一方面,她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談及這個話題。

可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必然要面對的一件事情,無法避免。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對此事避而不談,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前段時間,我們旁邊小區一對兄妹模仿遊戲情節,從8樓家中窗口一躍而下,幸虧被人及時發現把兄妹倆送進了醫院,命雖然保住了,但卻留下了終生殘疾。

這對兄妹哥哥11歲、妹妹9歲,妹妹清醒後,父親問她為什麼要從窗口跳下去,妹妹說:「哥哥說的,在和平精英的遊戲里,人從樓上跳下去不會死,就拉著我跳了下去。"

陝西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崩潰,給媽媽留下遺言後,從15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海一位媽媽開車載著兒子,就與同學發生矛盾的事批評了孩子幾句,17歲的兒子就拉開車門,從盧浦大橋上一躍而下。

看到這些慘痛的教訓,難道我們不該反思一下嗎?

2022年,我國某權威機構就曾發布過一篇《中國兒童自殺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大概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十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而《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在10~25歲青少年死因排名中,除疾病死亡外,自殺,排在第三位。

這些驚人的數據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死亡教育的缺失。

正是因為死亡教育的缺失,讓孩子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才會遇到挫折,不知道如何解決,只想著一死了之。

正是因為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看到不良信息,才不懂分辨盲目相信,讓自己受到傷害。

我們真的不能再迴避了!死亡和出生一樣,我們無法改變。

網上有句話說的特別好,「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生死,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自己書寫人生之書的內容,死亡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讓我們知道「活著」的好,現在我還有時間,身體也還健康,可以好好善待自己的人生,好好善待自己身邊每一個重要的人。

那我們要如何與孩子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呢?其實也不難。

首先,我們要與孩子直面死亡,不要遮遮掩掩,正面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

美國醫學博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在《你可以靠近我——教孩子怎樣面對生命與死亡》一書中曾說:小孩的心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小孩子自五、六歲起,對周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他們會意識到很多東西最後都會走向死亡,消失不見。

自己養的小寵物會死亡,愛自己的長輩會離開自己,但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對此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狗狗為什麼會死?」「外公去了哪裡,他為什麼不來看我?」

在他小小的心裡有著許多疑問。

即使我們採取迴避的態度,孩子也會從周圍的小夥伴和影視作品中接觸到這些內容,可是,孩子自己找到的答案並不一定正確。

這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狗狗只是睡著了」「外公去了很遠的地方」「你長大就會明白了」等來敷衍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直面死亡這個問題,不要迴避「死」字。

比如,家中有長輩去世,我們就可以直接和孩子說,「××,年紀太大,已經死去了。」對孩子說這件事的時候,越平靜越好。並告訴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都會有死去的一天。

聽到這裡,孩子可能會很恐懼,會害怕失去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害怕自己會死去。

這時,我們要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允許他們傷心、難過,接納孩子的悲傷情緒。

等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再嘗試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告訴孩子不要害怕死亡,親人的死亡並不代表著永遠離開,只有遺忘才會,我們可以把親人記在自己的心裏面。

其次,我們要教會孩子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尊重、敬畏生命。

我家孩子4歲時,疼愛她的太姥姥過世了,孩子一度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經常哭著要找太姥姥。

被纏得沒辦法,又無法告訴她太姥姥永遠回不來了,只好給她買了一套感觸生命主題的繪本給她看。

這套生命繪本里有兩本講的就是爺爺和外公去世的故事,懵懂的孩子雖還是不太明白,卻從繪本里的故事中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生命只有一次,而死亡恰好就證明了生命的可貴。

太姥姥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可是太姥姥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消失,那些陪伴著我們的美好回憶,也永遠會陪伴著我們。

這套繪本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孩子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會死亡,任何生命的過程都是由生到死,人或者動物死後都是不可能復生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並勇敢地活著,只有這樣才是給去世的親人最好的愛。

由此孩子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遊戲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實世界是不同的,一定不要嘗試遊戲里危險的行為。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隨時隨地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告訴孩子哪些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哪些危險的行為不能做。

這套繪本還讓孩子明白,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尊重其他一切生命。大自然中的生物都有生命,我們不應該漠視。

這套生命繪本非常好,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體會到愛與陪伴的可貴,知道活著的重要性,明白如何面對死亡,非常適合3-8歲的孩子閱讀,家有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強烈建議給孩子備一套。

最後,我們還要引導孩子積極、認真地過好每一天。

英國心理學家哈夫洛克·埃利斯說過:「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

死亡是我們的終點,而痛苦也會伴隨著我們,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之書,全在我們的一念之間。那要如何度過我們的這一生,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還是積極面對每一天?

答案顯而易見。

要想讓孩子認真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們家長首先得以身作則。

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用心陪伴孩子,有自己的一兩項愛好,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積極過好每一天,將每一天都過充實。

即便我們沒有多麼富有,也無法知道自己生命的長短,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我們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能直面艱難的人生,孩子就會認真對待生活。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